赏析 注释 译文

别匡山

唐代李白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赏析

  李白的诗主要有两种风格:一种为“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式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之壮美,诸如《蜀道难》之类;一种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之优美。此诗应属后一类。

  另外,此诗也透露出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诗人思想中有很深的隐逸情结,所以把家乡描绘得极其优美,且环境清幽,适于隐居。但毕竟身处大唐盛世,男儿志在四方,立志报国,所以最终“无心恋清境”,离开家乡,“已将书剑许明时”。

  首句“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天色初晓,作者走出门外远望匡山,只看到曙光中美景如画,山色斑斓,不禁心情舒畅。近处,藤蔓从树上垂下,随风摇曳,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令人心旷神怡。

  次句“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山上野径交错,人们常常带着家犬一起走过。每逢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这一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

  中间两联“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读书读累了,作者常倚树休息,没看云卷云舒,聆听猿啼阵阵。有时候还会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出来清洗钵盂,他们洗钵的那个池塘曾有白鹤飞来,如今却不知飞到那里去了。短短几句诗,描绘出匡山的美好景致,也表达出作者对这里所怀有的深沉感情。

  最后两句描绘出一幅匡山虽美、无心留恋、决心奉献文才武艺的雄心壮志图。诗人“将犬”为伴,“带樵”晚归,听“猿啼”,看“鹤飞”,心旷神怡,安闲舒适。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匡山虽美,我却要离开了。不是我不喜爱这里的美景,而是我已经决心走出大山,凭自己的文武才艺,开创一番伟大事业。

  此诗的前三联描写了匡山的自然美景,雄奇、秀丽、清幽,可见其对家乡的深情与依恋。尾联则抒发了他欲为大唐盛世奉献出文才武艺的宏伟抱负。不是不热爱家乡与大自然,只是因为早已有了在盛世施展才能的抱负了。

  全诗八句,前六句皆写匡山“清境”,末二句写己之政治抱负,亦即远游之目的。全诗于清雅闲适中体现着作者远大的志向和豪迈的情怀,叙事娓娓,抒情款款,可见李白去蜀辞乡之际,既对故乡无限依恋,而用世之心更高于一切。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对雪示诸子

明代释函是

万里溪无色,千峰影到栏。莫将银世界,空作月明看。

开眼皆怜白,何人不畏寒。群公知此意,无复悔衣单。

和窦中丞岁酒喜见小男两岁

唐代熊孺登

更添十岁应为相,岁酒从今把未休。
闻得一毛添五色,眼看相逐凤池头。

七月晦日夜坐

宋代曾丰

孟秋俄及晦,甲夜偶成晴。
露坐发毛冷,风餐颐颊清。
洗湔凡眼豁,抖擞肉身轻。
宋玉知何故,悲来不禁情。

孙氏曲水观鱼图

明代湛若水

大化在咸若,渔利及小鲜。喜戚以我故,口腹为心缘。

闻有直钩子,此道今莫存。丈人濠上翁,回溪有潜鳞。

悠然观澜处,或跃见天真。物情有冥会,此乐未易言。

因思网罟设,自古无全仁。

沈东轩竹石

明代郑文康

闻说君家景趣幽,东轩竹石映清流。万竿苍玉松煤润,一块玄精墨沈浮。

舜世移根从嶰谷,禹时充贡自青州。虚心尽日当窗立,重质何年此地留。

十载子孙多似箦,三春苔藓滑如油。月中风舞颠鸾尾,岁晚霜凝睡虎头。

借看屡招坡老辈,拜呼频见米公俦。声敲环佩星芒夜,骨露琼瑶鹤梦秋。

席地醉眠怜翡翠,引瓶磨洗厌蜗牛。谩期别墅开三径,誓向平泉占一丘。

挑笋旋烧供茗椀,束薪烂煮对吟瓯。明当直造林深处,镌刻新诗记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