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题苜蓿峰寄家人

唐代岑参

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书信 思念 家人
赏析

  这首诗实际上是写给亲人的一封书信,表达自己的思念,也安慰妻子的思念。

  诗的前两句照应题目“题苜蓿峰”从首宿峰写起。春天又来到苜蓿峰、胡芦河上。眼望边地景物,诗人不由泪下沾巾。开始就点出边地、点出季节。“逢”,实则是“又逢”,这就强调了置身边塞已非一日。“苜蓿峰”、“胡芦河”说的都是边地,上下两句以互文句式作反复说明,不仅点明地点,而且它们本身又是异地景物,从而强调了与“家人”相去之远。这一切正是触动诗人感情的契机。“泪沾巾”这一形象性的活动便概括了此时此地诗人的心情。至于“泪沾巾”的原因,则由下两句来具体写。格调是沉重的。

  诗的后两句照应题目“寄家人”写自己的思念:妻子在家中是那样思念征人,却只能空然想想而己,她怎会知道沙场之上又是怎样地令人愁肠欲断呢?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自己思念“家人”,却去写“家人”思念自己,而且知道“家人”是在“空思想”。“空”,有徒然之意,即使思念也难以排遣;“空”,又有凭空之意,叫思念也难知沙场征人之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深深理解和怜惜,也就衬托了诗人思念之苦,较之一般写家人亿征人更为深切。诗人之所以“愁”,是由于沙场征战之苦,是由于家人思念之苦,“泪沾巾”的原因在这里也就得到了回答。身为征人的诗人理解“家人”,同时也希望“家人”理解征人,慰藉之意,关切之情,自在其中。

  全诗语言朴质自然,感情真挚深切,格调苍凉沉重,先从自己思念“家人”写开去,又从“家人”思念自己写拢来,结构回环,语意深长,很好地传达了诗人愁肠百转的心情。

岑参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不饮酒二十首 其二

明代释函是

醉乡在何处,试问东皋子。窅然丧天下,皇帝曾游否。

阮陶之所至,恐当是块垒。不顾世閒名,沉湎竟奚以。

旦昏无移时,双眸湛如泚。回以视世间,兴灭嗟逝水。

贤智处其中,如电与泡耳。醉又当何为,不醉亦如此。

晨鸟东西驰,日落归山梓。山高圆景微,朔风连夜起。

揽衣坐茅堂,此心不可似。

庚午季秋六十有一岁生日作 其三

明代屈大均

年来益作古沉冥,亦学鲸鱼吸巨溟。地有醉乡留老大,天生酒德与仙灵。

江城远映鱼云白,海阁高含蜃气青。童稚满前争上盏,二豪在侧似螟蛉。

磵上小饮

宋代周文璞

方坐爱蠲洁,俯窥为回萦。
汲汲雨露泽,悠悠江海情。
引之灌蔬圃,亦足发光晶。
陶然未须去,于焉潜我名。

送杨简迁国子博士

宋代洪迈

杨君解墨绶,去作国子师。
邑人十万户,遮道婴儿啼。
曩岁天旱苦,赤地无余遗。
饥殍千百辈,上山争采薇。
采薇有时尽,讵能救工饥。
慨然顾自任,舍我将告谁。
昧爽出厅事,日暮忘旋归。
大家贮陈粟,出糶不敢迟。
偷儿纷狗鼠,锄治如平时。
一意摩手抚,如子得母慈。
明年麰麦登,比屋无流移。
史牒载循吏,于今亲见之。
我亦受一廛,惜哉轻语离。
桥山未迄役,酌饯疎酒卮。
聊述路人颂,持作送君诗。

送吴叔和二尹

明代杨旦

鹿鸣歌罢识君回,犹忆同随计吏来。献赋十年曾待诏,哦松此日独怜才。

徵科须为生民念,繁剧祇应敏手裁。三月莺花春事好,离亭且尽故人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