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宋代辛弃疾

细把君诗说。怅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乍一见、寒生毛发。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金屋冷,夜调瑟。
去天尺五君家别。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
赏析

  上片开端五句,评价友人之诗,言其音韵和谐美妙,意境清峻。“佳人”以下,赞美其高洁的品德,以及壮志难酬的痛苦。下片希望友人着眼大局,挺身报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夜半”二句,遥想金戈铁马战场厮杀之情景,回到现实却又是无比的痛苦。结句点明恨如潮水,正是由于国土分裂,简短有力,精悍异常。

  上片首句至“毛发”数句评价叔高的诗作。词人评点得很细致,语言优美,比喻新颖,想象奇特,极富诗情画意。接下至“调瑟”数句哀叹叔高的萧索境况。以古今美女多遭遗弃隐喻才士常被埋没;“金屋冷,夜调瑟”则借汉武帝皇后阿娇失宠,进一步说明被遗弃的痛苦。运用比兴手法,以虚写实,其艺术效果反而更好。

  下片写叔高之怀才不遇而转及其家门昔盛今衰。长安杜家曾是大族,门望尊崇,但叔高一家与之有别,朝中众臣尔虞我诈、争权夺利。虽然叔高五兄弟都有才能,却因不会钻营而不能有所作为。接下来作者又对祖国分裂产生悲叹:曾经衣冠相继的中原路上,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遍地战骨渐渐销蚀。统治者大兴清谈之风,借以掩盖他们的无能和懦弱。但词人的爱国热情依旧高涨:“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此时词人好像又回到了年轻时与金兵作战的大年代,但这毕竟只是幻觉,取而代之的是无以复加的痛苦。末句“南共北,正分裂”便是造成作者如此痛苦的根源。

  全词词人擅用比兴,设喻新异,想像独到,词中称赏的诗境之美,高冷绝俗,亦可看作词人所追求的某种美学境界。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和公仪龙图小桃花

宋代梅尧臣

三分春色一分休,始见桃花著树头。
霰雪斗来如约勒,为公留作上林游。

回波词

唐代沈佺期

回波尔时佺期,流向岭外生归。
身名已蒙齿录,袍笏未复牙绯。

王左司致政还乡二首 其一

宋代孙觌

安眠不蹋鼓蓬蓬,荣路先回鹢退风。独片角巾东路去,休惊蕙帐北山空。

画图便可追三士,同社谁能作两翁。待拄一筇随蓟叟,摩挲铜狄霸城东。

舟上连州 其一

明代屈大均

路入涟江远,愁闻是鹧鸪。草深迷两岸,云涨似重湖。

古木撑崖坠,惊流挟石趋。拂舟萝带乱,攀折自嬉娱。

早秋南楼书事

宋代释道潜

白帝初回天地秋,井梧叶老阴尚稠。森森爽气入屏幔,骨冷魂清无汗流。

觉来览眺觅佳处,挟册独上西南楼。崇山广泽坐可挹,远水孤村横道周。

上窥青天堕海日,下瞰白鹤盘庭楸。谁令浓阴起曾嶂,扑扑乱眼如云浮。

埋林涨壑只俄顷,抚袂掩抑将谁俦。明星皎月邈难见,络纬蟋蟀空啁啾。

安得风生土囊口,万里一扫无停留。王孙未归空碧草,我思不见徒离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