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

魏晋陶渊明

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
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
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
写景 抒怀 田园 生活
赏析

  与第一首诗相比,第二首诗写得更精炼一些,全诗仅十二句,集中表达了陶渊明厌倦仕途、依恋田园的思想感情。第二首诗是真实动人的述怀诗。诗人对做官不感兴趣,下决心要辞别官场。

  “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做官有行役之劳,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尤其苦。所以陶渊明得出结论说:“自古叹行役”。然而,行役者究竟有些什么可叹的苦,陶渊明以往并无切身体验。可当他为桓玄当差,奔波于建康和江陵之间,不远千理,其间的艰难险阻可以说是“备尝之矣”,所以他感慨道:“我今始知之”。这里,言未尽意,诗人的心里是在说:行役当差的苦头我尝够了,谁还想迷恋仕途。

  陶渊明厌倦仕途的另一个原因是,仕途多风险,吉凶难料。在诗人看来,做官是一种危险的事情,倒不如及早告别官场。为了表达这个意思,诗人并未直说,而是借景言情,引用典故达意。行役途中,面对山川荒野,诗人的心境是孤独而悲凉的,发出了“山川一何旷”的感叹。这不是对山川秀色的赞美,而是对山川旷野的畏惧。由于心情的关系,大自然在诗人的眼里也是可怕的。诗人借山川之险来陪衬仕途之险,意在说明仕途可畏,潜藏着祸福风云。何时为福,何时为祸,谁也不知,“巽坎难与期”。用“巽坎”来比喻仕途中的吉凶顺逆,是十分恰当的。“崩浪贴天响,长风无息时”。这是全诗的秀句,写出了诗人在行役途中对山川风物的真实感受。诗人的用词准确,而又很会夸张。他不说“巨浪”,而说“崩浪”。一个“崩”字,不仅有形象,而且有声音,绘声绘色。“聒”字准确地形容出巨浪咆哮时的杂乱之声。“崩”字形容声大,“聒”字形容声杂。诗人借自然景象来描绘官场内部的激烈斗争,像崩浪震天那样可怕。

  宦游之人长年在外,离乡背井,这在感情上是一种痛苦。陶渊明也经历着这种痛苦,行役途中他格外思亲。“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这是陶渊明的心声,抒发了思亲的感情,悔恨自己不应该误入仕途,更不应该在仕途淹留。有了这悔恨之后,诗人便下定了决心,要罢官归田。这里,可以看见陶渊明的内心世界,他赞美园林,鄙弃官场。诗的结尾“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表面似乎是消极情绪的表露。其实,诗人并未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他是在思想痛苦的时候才这样写的,是一种愤慨之言。诗人正当壮年,大志未展,繁杂的公务消磨着他的年华,而且受着官场的牵制约束,俯仰由人,他想摆脱官场的牵制,回到园林,使自己的身心得到自由。诗人盼望有“纵心”的时刻,这不是要放纵自己,而是要做一个自由人。不贪富贵,纵心归田,按自己的意志去生活,这是陶渊明真实的思想。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勇士赴敌场

宋代林希逸

士有非常勇,堂堂赴敌场。听琴何比象,属意在轩昂。

触手声何怒,推床兴欲狂。广陵无散卒,易水有刚肠。

剑客休誇诧,桐君为发扬。闻弦心有感,解使懦夫强。

所闻 其三

当代卢青山

堤边渗水知堤危,捍堤者如惊蝗飞。人力有穷天不尽,訇然一决奔狂雷。

小民走告告书记,书记醉握手中杯:吾堤固若昆仑岿,妖言惑众子何为。

古诗 其一

清代吴祖修

兀坐一室中,澄观若止水。群动既已息,万籁不到耳。

方寸涵灵台,光明畴与比。此中无将迎,安用起磈礌。

蒙庄旷达人,亦未解斯旨。如何逃虚空,跫然足音喜。

拟古 其五

明代林鸿

翩翩双白鹤,久在樊笼中。刷毛向朝日,举翅伤秋风。

虽蒙惠养恩,自比鸡鹜同。叹息此珍禽,默默伤余衷。

放之烟霞表,饮啄讵见踪。

和胡景云白玉心黄金泪二歌 其一

元代李序

我有坚白心,凝作方寸璧。与君交结终不移,都邑连城不能易。

守灵童子无纤瑕,十年琢削如莲花。金铃珠带玉夭矫,中有七窍流精华。

置之灵台缟如雪,相思一夜虹光发。美人千里共月明,直上秋天贯明月。

飞神出入洞八荒,璆琳为衣璹为裳。光辉照子丹元府,昆山石烂无相忘。

忆君更有和氏目,千载推之置君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