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

唐代岑参

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
怨调慢声如欲语,一曲未终日移午。
红亭水木不知暑,忽弹黄钟和白纻。
清风飒来云不去,闻之酒醒泪如雨。
汝归秦兮弹秦声,秦声悲兮聊送汝。
送别 抒情 惆怅
赏析

  这首诗以秦筝为题作歌写送别。全诗可分为三层。

  诗的前四句主要写秦筝的音调特色。以“汝不闻”点明此歌乃是为肖正而作,并且强调秦筝,引起全诗,“苦”,概括了秦筝声调的特色。次句又以秦筝构造的复杂暗示曲调将不同寻常。三、四两句则具体写秦筝的声音特色,先直接写声调的幽怨沉缓,然后又以时间的推移写曲调的悠远绵长,人们预知秦筝将奏出动人的曲子。

  诗的次四句写送别时弹奏秦筝。先点明水绕树合的红亭,是送别的环境,也是弹筝的环境。次点出所弹曲调为‘黄钟乐》和《白芝曲》。然后集中写秦筝的音乐效果:清风飒飒而来,浮云停滞不动。“飒”,透露出凄怨,“云不去”反映出缠绵难舍。这两句不仅用自然界的景物形象写出秦筝之声,而且以物之尚且有知’,衬托了人之不能无感,遂有“闻之酒醒泪如雨”一句,来写秦筝声引起的惆怅别情。

  诗的最后两句点明“送”字。归秦地而作秦声,歌题是恰切的。结尾“汝”字与开头“汝7字相呼应,强调“送汝”,而一个“悲”字呼应开头的“苦”字,写出借秦筝传达出的悲苦不忍别离的心情。其中似也包含着弃置州县,难以归京的苦闷。

  这首诗情调悲切婉转,催人泪下,韵脚也低沉凝重,突出地表达了诗人送别时凄怆悲苦的心绪。

岑参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清代纳兰性德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悼亡 伤春 怀念

晨起新城道中

明代王世贞

野宿无淹寐,蓐食焉待饱。主人戒鸡鸣,驱我就中道。

行徒非古欢,惴惴来就保。隙月隐若窥,风林窣相恼。

严霜白于雪,照我颜色槁。不恨颜色槁,但恨不自老。

送写神李肖岩入道

宋代许棐

一掣尘缘去学仙,鹤程风露渐高寒。白玉楼中逢鼻祖,为传吟貌寄予看。

立春

明代于谦

击罢泥牛物候新,一鞭分与万家春。未萌草木先回润,久屈龙蛇渐觉伸。

对景谩倾银瓮酒,看花遥想玉京人。东郊明日迎阳去,蹀躞骅骝踏软尘。

峡江留别汝敬侍郎

明代杨士奇

始夏积雨霁,浩浩沧江平。故人念久别,又复怜远行。

慰我金洲馆,送我玉峡驿。缪绸解晤言,缱绻重离析。

我出四十年,暂归席未暖。何如君子怀,坦荡恣萧散。

远绝廛市聒,啸咏山水清。庭无干渎人,坐有吾伊声。

赠子以瑶华,爱子心相类。何日遂投簪,归来同晏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