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

唐代宋之问

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
写景 抒情 归隐
赏析

  从诗中所写景物表现出来的新鲜感看来,似为他初贬岭南时所作。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这里用以借指从始兴县的江口地方至虚氏村途中经过的高山峻岭。从诗题看,当时诗人已经抵达虚氏村,村子离动身地点江口在一日行程之内,距离广州尚有数百里之遥,是无法望见越王台的。宋之问与沈佺期一样,上承齐梁余绪,讲究词采声律,从“宿云”二句的铺张笔法中,也可想见其“如锦绣成文”(《新唐书》本传)的诗风。

  从“薜荔摇青气”开始的六句极写赏心悦目的南国景色,铺排有序,很见功力。前三句写树,错落有致,句中用一个富有动感并充满了生命力的“摇”字,生动地描画出了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郁勃、无以自守的情态。在上三句中,诗人用笔由视觉而到嗅觉,“石响”句更进而写到听觉,由泉水奔泻的“石响”又转而看到回环流转的细泉。“抱叶”二句转写动物,这就使画面更充满活力,线条、色彩、音响以至整个情调更其动人了。

  最后六句指诗人前面的铺排绘景是为了后面的写情抒怀。“南中”句使全诗的感情为之一顿,承上启下。“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在文势上,这两句稍作顿挫,用以托住“南中”二句陡然急转之势,并暗示官场的荣辱无常,增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末两句的感情直承“鬒发”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诗人直抒胸臆道:何时能走向返回故乡的路呢?“行剪故园莱”,与谢朓“去剪北山莱”、王绩的“去剪故园莱”同义,都是要归隐田园的意思。从文势上来说,最后六句浑然一体,同时又有内在的节奏。比之于水势,“南中”二句似高江急峡,大起大落,“鬒发”二句江面渐宽,水势渐缓,至末两句化成一片汪洋,隐入无边的平芜之中。

  这首诗用词的艳丽雕琢与结构艺术的高妙,可以使我们对宋之问诗风略解一二。诗用的是以景衬情的写法。诗人不惜浓墨重彩去写景,从而使所抒之情越发显得真挚深切。然而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这首诗的价值倒不在于诗人抒发了何种思想感情,而在于诗中对南中景物的出色描绘。诗人笔下的树木、禽鸟、泉石所构成的统一画面是南国所特有的,其中的一草一木无不渗透着诗人初见时所特有的新鲜感。特定的情与特有的景相统一,使这首诗有着很强的艺术魅力。

宋之问

宋之问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闻道士诵经戏题

清代弘历

元坛缀景置黄冠,那拟流铃与跨鸾。今日鱼山闻梵唱,可怜仙呗也当官。

小姑山

清代吴荣光

朝风乍凉水波急,大姑南坐小姑立。浔阳九派天低徊,彭泽一峰露厌浥。

灵旗斜飏有层台,高台不瞰无平隰。回舟欲泊辄引去,亦知解佩嗟何及。

游悬鼓崖歌

明代徐威

郧西县南悬鼓崖,莽幪幪兮条??。有狐绥绥幸有窟,有虎眈眈同招豺。

基治有人不爱道,信谓真武承仙阶。安能龌龊居礨泽,秪是婆娑横天街。

左鞭右笞血赤子,勇刀乃脂刲乃膎。岂知禹迹严山旅,亦有虞廷对天柴。

学官读书谙民社,卑山有仙终可怀。樊迟已蒙宣父教,宁谓桃源无垠涯。

凉风吹菊映重九,尊前独泣文章乖。万方未得除旧??,高步许于桓景偕。

宿烟已销轻雾敛,玲珑布袜投青鞋。左瞰天河孤燕尾,右视苏坡双彭排。

前山有农百烟火,后山无名重氛霾。清风随我白马蹄,二三墨客为良侪。

对酒思为孟阳友,哦诗要与灵运谐。森森槁木乾欲舞,恰恰飞禽啼如俳。

山人再拜来谢我,此地逢君名始佳。广下有人来造屋,焚香莫御太和□。

禜祈当见雨随辙,纛祭须令尘蔽靫。一行便寄百年迹,石岩岩兮谁孔皆。

后堂木芙蓉

宋代陈宓

红葩翠竹与齐肩,为问霜枝已几年。
一色碧天红烂熳,卧看疑在鉴湖舡。

那坝望海

清代黄子云

大块更无外,鸿蒙混两间。龙行何处雨,蜃现别洲山。

一气涵诸夏,层波走百蛮。茫茫万馀里,仍向此中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