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咏老赠梦得

唐代白居易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赏析

  这首诗可以与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赠诗对比赏析: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这首《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从白老的“咏老”诗中,看到作者的性格和行为。他们两人同在一年出生,也同享古稀高龄;而在遭际上,则大不相同,刘禹锡比白居易坎坷很多。早期,二人初入仕途,都有匡国救民之宏志。但遇到挫折后,白则本着传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旨而明哲保身。但刘则屡经坎坷而不屈不挠,直至老而不休。所以在思想上两人是同而又有别的。他们万劫余生,都享古稀高寿,晚年同在洛阳,亦官亦隐,日夕唱酬。上述两诗就是当时之作也,道出了他们各自肺腑之言。

  在两首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两人对老的态度。白居易的诗生动地揭述老人之处境和心态;而刘禹锡诗除了写老态入木三分之外,更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难怪结语两句能脍炙人口,历千年而不衰了。这并不是说刘写诗技巧比白高明,而是由于诗是言志,两人对人生看法有所不同。人生观的差异,反映在文字上也就各异其趣。结果就表现为消极和积极的分歧。刘禹锡诗之前六句是对白诗的回答和补充,后六句则是对“老”的颂赞,使人读后会觉得“老”并不可怕,而更充满希望。这是诗的可贵之处,自然百读不厌了。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赠用弥 其二

明代释今无

精严洁白一庵深,云树那知静者心。午夜月明叩金磬,莲花千叶杳难寻。

柳溪访角子大师

明代释今足

深隐何尝混鹿群,一湾流水一鬘云。溪边菜叶谁曾见,屋后瓜畦半自耘。

雨过疏林无虎迹,春回空谷有兰芬。休将道眼轻尘劫,行见镫王座欲分。

感兴二十七首 其二十六

宋代方一夔

屏前戏群优,黄冠与榛杖。喜怒视朝暮,吊庆随俯仰。

不知有线索,但道多伎俩。须臾屏后人,掣去无影响。

人生大化中,天地一罝网。纷纷声利场,举世争掉鞅。

此身归空虚,身外计得丧。我笑痴绝人,长作去来想。

区区曹孟德,诡谲穷万状。闻道西陵坟,妓乐闹黄壤。

和可行圭塘杂咏 其二 开窗看雨

元代马熙

洞房编药屋编荷,八面玲珑得月多。谁遣天飘籋云过,嫩凉扶我入无何。

秋夜感事 其一

清代濮文暹

蛮花犵鸟镇相怜,无那元戎苦著鞭。入蜀锦袍争艳艳,赛秋铜鼓自渊渊。

牛腰万井金银气,蚨血千家子母钱。卜式已贫刘晏死,登楼憔悴独筹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