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酷吏列传序

两汉司马迁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闻道大笑之”。非虚言也。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赏析
司马迁亲身受过酷吏的残害。本文是《酷吏列传》的序,表明了司马迁反对严刑峻法,实行德政的主张。这篇序言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用孔子、老子的话,阐明了道义的重要作用。第二层从“太史公曰”到“非虚言也”,作者充分肯定了孔子、老子的观点,并进一步发展了自己反对严刑峻法的主张。第三层从“汉兴”到结尾,用汉初刑法宽简、风气淳厚、百姓平安的事实,从正面证明德治的重要性。这篇序文的结构很严谨,尤其是前后呼应,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文章一开头先引用孔子和老子的话,提出论点,然后用暴秦的事实来论证这一论点。接着再一次引用孔子和老子的话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最后以汉初的事例正面论证自已的观点,得出“在彼不在此”的结论。汉初的事例与秦亡的史实,形成鲜明对比,暗中又与武帝时的弊政形成对比,还与篇首孔子、老子的观点相呼应。全文论点与论据紧密配合,层层深入。太史公是不赞成用严刑峻法和酷吏来治国的,于是他在开篇就引用了孔子的话。太史公认为,法令刑法只不过是治理国家的一个工具,并不是把国家治理得好的根源!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熙宁丁巳蜡祭致斋玉津东园雪中与监礼莘老学士同游西园 其三

宋代彭汝砺

天上春风破雪回,好花万点斗先开。情知岁有元丰瑞,合得君王暇日来。

赵叔问过别留夜话偶阅鲍溶诗有感用韵作

宋代程俱

磨蚁不停足,故交益无多。向来苕溪梦,但有高轩过。

昂昂芝田态,长饥玉山禾。顾我老且穷,吹毛从鸟窠。

何当寂寞滨,纫兰共扪萝。非无烟霞志,奈此饥冻何。

言离更踌躇,参横照斜河。为公睇金台,慷慨徒悲歌。

寓侯记原秬园 其三

清代宋琬

未忍辞君去,行行且复淹。酒枪朝尚卧,花箭夜来添。

白鸟声相乱,黄鱼价稍廉。东邻如何问,龟策未须占。

次李阳河

明代孙蕡

橹声咿轧如人语,鱼吹浪花作飞雨。停船把酒小孤山,顷刻回梢失前侣。

危樯五两飞向东,李阳河水起西风。江豚翻波出复没,舟人倚柁认晴虹。

秋云阴阴树叶脱,树头黄睢犹聒聒,明日云开楚天豁。

奉赠林非闻前辈

清代乔崇烈

墙东有何好,委身其间者。往往有人在,岁月定潇洒。

我闻万物若刍狗,何物一官真敝帚。乾坤清气本生人,横目二足宁相负。

四明山,雪窦水,芒鞋竹杖追黄绮。冬一裘,夏一葛,芝房松鬣无饥渴。

当时海水变桑田,今见文思帝则天。手抛柏子高千尺,回首优游六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