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忆昔》 意思

1、《忆昔》内容及诗歌节选
杜甫的《忆昔》共有两首,是广德二年(764年)在成都时所作。诗里写出自己对唐肃宗、唐玄宗两朝旧事的回忆。第一首写的是安史乱后唐朝的混乱情况;第二首以充满羡慕之情回叙当年开元盛世时期全国的经济繁荣和太平景象,希望唐室中兴,使盛世得以重现。
《忆昔》收录在《全唐诗卷220—35》,第二首内容如下: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选用前八句,各地中考历史试题一般选用前四句,借以表现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
2、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艺术而真实地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那个动乱的年代,故称“诗史”。他常用婉转的方式表达深沉、浓郁的情感,人们将这种风格概括为“沉郁顿挫”。他讲求创作规范,艺术技巧高超,人称“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杜甫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其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对后世影响深远。
3、《忆昔》所包含的盛世文化精神
杜甫诗歌体现出一种强烈的盛世文化精神,襟怀宏放、魄力雄伟,其自信心、进取心都让后人倾慕不已。唐朝盛世的到来有着几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政治的稳定,随着隋唐的统一,整个社会迎来了长时期的安定与和平。二是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这在杜甫的诗作中有明显的表现,正如《忆昔二》所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到了老年,经历了安史之乱,杜诗的风格一变而为悲壮和沉郁,但诗中雄浑伟大的魄力并没有丝毫的减损,《忆昔一》“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阴山骄子汗血马,长驱东胡胡走藏。”天子巡边,场面壮阔,气象宏伟;“为留猛士守未央,致使岐雍防西羌。犬戎直来坐御林,百官跣足随天王。”写得悲壮呜咽,痛心疾首。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在一个诗人命运就要结束的时候,诗作依然气象宏阔,这就是盛唐精神的遗风留韵。
4、《忆昔》所表现出的政治理想和伟大抱负
杜甫的政治理想在《忆昔二》中具体地表现出来,前十二句描述了“开元盛世”的景象,这既是他亲眼所见,也是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政治理想的现实写照。虽然杜甫是从地主阶级的立场和理想来观察现实,但诗中所描述的人丁兴旺、和平环境、丰衣足食,却也是劳动人民所祈望的。因而杜甫的政治理想对广大人民是有利的。诗人素来就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崇高理想、“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精神境界,“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身处乱世、颠沛流离,仍抱忧国忧民之心,“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甘愿“洒血江汉”、再图中兴。
二、《忆昔》诗中包含的历史知识
《忆昔》以诗歌的形式再现了唐朝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1、开元盛世
“开元”(公元713年一741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的年号。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开元末年,经过一百多年的积累,不仅“贞观之风一朝重振”,而且经济文化又有新的发展,开元年间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作“开元盛世”。
开元年间,唐玄宗以唐太宗为榜样,效仿“贞观之治”,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关系发展的政策,均受到明显的效果。
(1)政治上,任用贤能是唐玄宗用人的基本原则。他先后起用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而在选拔人材方面,唐玄宗也对科举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素质。按照唐太宗“宽仁”的原则,唐玄宗废除了武则天时代的酷刑苛法。唐玄宗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唐玄宗采取许多措施发展经济。他鼓励扩大耕地面积,号召兴修水利,开元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就达到了8亿亩。他还下令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唐玄宗在这段时间甚为节俭,规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后宫嫔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制作的饰物,并且遣散宫女,以节省开支。他又下令全国各地均不得开采珠玉及制造锦绣,一改武则天以来后宫的奢靡之风。因为这些措施,唐朝财政丰裕,粮仓充实,物价低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这是开元全盛时期的真实写照。
(3)文化教育方面,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为了撰拔人才,唐玄宗亲自主持殿试,考核吏部新录取的县令,而且对儒生十分优厚,下令群臣访求历朝遗书,共觅得图书近五万卷,便唐朝的文化事业迈向鼎峰。文学上,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流传至今的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代表诗人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书法上“颜筋柳骨”; 绘画上有阎立本和“画圣”吴道子;艺术宝库代表有甘肃敦煌莫高窟等。
(4)民族关系方面,7世纪初,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8世纪初,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 “和同为一家”了。在此基础上,唐玄宗时期汉藏关系更加密切。回纥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8世纪中期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7世纪末,粟末靺鞨部首领大祚荣统一了周围各部,建立政权。8世纪前期,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六诏居民是今天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
(5)唐代极盛时期势力所及的范围,东北至朝鲜半岛,西北至葱岭以西的中亚,北至蒙古,南至印度支那,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封建帝国。城市的空前繁荣,更标志着当时封建经济的发展水平。唐代都城长安,周围约有35.5公里,其规模之巨大,为当时世界所少见。全城人口共三十多万户。南城商业区布满“邸店”(旅店)和“商肆”(店铺),聚居着中亚、波斯、大食等国的外商。长安有五条大道通往全国各方。水路则“旁通巴汉,前诣闽越”,“控引河路,兼包淮海”。除长安外,洛阳、扬州、广州、成都、凉州等城市也都非常繁华富庶。对外交通也非常发达,陆路有北、中、南三条路通往中亚和印度。水路上,中国海船可以远航至红海、印尼、日本。当时所有的亚洲国家都和中国有经济文化上的往来。而朝鲜、日本、印度、中亚各国和中国的关系尤为密切。
2、安史之乱
开元后期,唐玄宗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发腐败。唐玄宗贪图享乐,宠幸杨贵妃,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他又把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剑的宰相,任内凭着唐玄宗的信任专权用事达十六年,杜绝言路,排斥忠良。杨国忠因杨贵妃得到宠幸而继李林甫出任右相,只知搜刮民财,以致群小当道,国事日非,朝政腐败,导致以边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叛军攻入唐朝首都长安,唐玄宗逃奔四川。这一事件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结束,前后长达八年之久。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唐朝从此日渐衰落。公元9世纪后期,爆发了唐末农民大起义,唐朝瓦解。907年,唐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