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题鹤林寺僧舍

唐代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赏析

  “终日昏昏醉梦间”,这一句是诗人对自己遭遇流放时的内在情绪与外在情态的真实描述。诗人从“抑”起笔,首先抒写其消极浑噩的内心情态。在“醉梦”前面修饰以“终日昏昏”,可见诗人面对流放遭遇所表现出来的极度消沉和一蹶不振。从写法上这是采取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为下文的“扬”做了一个很好的蓄势和铺垫。

  “忽闻春尽强登山”,这句是写诗人在百无聊赖之际,浑浑噩噩之中,忽然发现明媚的春光已经快要离他而远去了,于是强打精神走出户外,登上南山,想借欣赏春色以排遣积郁已久的愁苦与不快。这里的“春尽”我们应该不仅仅理解为自然界的春天将要过去了,还应该想到人生青春岁月之有限。诗人不甘心就此消沉下去,不能就这样枉费青春,不甘心庸庸碌碌了此一生,因此才在“忽闻春尽”之后振作精神“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因”,当为介词,有“由于”之意;“竹院”,就是寺院,僧人参禅悟道修行之地。诗人来这里干什么?有意来的也好,无意路过也罢,总之,人还是进去了,并且与寺内的高僧谈禅悟道闲聊了很久。“逢僧话”之“逢”字告诉读者是无意之中碰到的;“话”,即与老和尚谈禅悟道,聊天,吐露心中的苦闷与不快,探讨人生之喜怒哀乐。作为佛家,对待人生的观念自古多为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不论有多大的烦恼与不快,学会深藏于心底,这样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又得浮生半日闲”,点睛之笔。浮生半日闲,是因为过竹院逢僧话。此句深深禅意,揭示了无趣盲目的人生,半日闲最难得。

  作者已经对人生有所觉悟,并找出自己的答案。这首诗就是他心境的写照,有人以为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并对之解释,其实不然“偷得”也好,“又得”也好,并非对人生的消极应对,而是一种自然之道。

李涉

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四月一日过江赴荆州

唐代张说

春色沅湘尽,三年客始回。夏云随北帆,同日过江来。
水漫荆门出,山平郢路开。比肩羊叔子,千载岂无才。

留别陈次伯用前韵

明代成鹫

呈桡舞棹学撑船,直入朱明第七天。独往自惭归路晚,同游翻羡到家先。

短衣掩胫行方绽,破钵随身缀复全。剩有残书将不去,留君窗下枕头眠。

游山五题·赠青林庵主

宋代余靖

佛性深如海,中边见各异。
道在有无间,语论皆儿戏。
几多名利僧,妄习诸家气。
贪嗔尚缠牵,生灭何由离。
三世古今佛,岂离根本智。
捨此觅菩提,谁證菩提位。
吾师识自心,有为皆委弃。
冥坐不知年,了了忘言意。

赠陈握卿己巳1809年董脩南社文昌阁

清代张文雅

奎楼仍旧制,补葺复巍然。振起文光见,重脩斗气联。

才真能济美,事实可光前。遥踵先人步,端资此象贤。

戍妇四时词 其四

清代张玉纶

盼望空教岁已阑,捷书犹未递长安。也知报国难私顾,只是遥怜玉帐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