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帝台春·芳草碧色

宋代李甲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
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谩伫立、遍倚危阑,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拚则而今已拚了,忘则怎生便忘得。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
春天 伤春 怀人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词,写天涯倦客春日依栏怀人之情。词人漂泊遥远异地,突然看到一片春色,不禁忆起过去曾发生过的令人难忘的春梦往事,尽管已时过境迁,但衷情难忘,春梦常伴在自己的生活中。词的上片写海角春愁,下片写依栏盼音。

  上片“芳草”二句写泛观南陌。“芳草”即芳春时节原野上的野草。诗人词客常以草喻离情。如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里是用“芳草碧色”,写春意之浓;写萋萋芳草,绿遍南野,喻春愁之深。接着“暖絮”二句,写絮飞花落,惹人愁思。“暖絮”,写杨花的轻飞,“乱红”,惜落花的飘零。这些都无力自主,均随暮春之风摆弄。这里本属“人知花”,即落花柳絮撩人春愁;而偏说“花知人”,即花絮知人春愁。这就足见词人的“春愁”,无人告慰。这样写不仅摒弃了落花柳絮引人愁的老套,而且写出物我同感的效果。“忆得”二句转入回忆,“盈盈”,美好的样子。多指人的风姿仪态。“拾翠”,指拾取翠鸟的羽毛以为首饰,后以指妇女春日嬉游的景象。“凤城”,旧时京都的别称,谓帝王所居之城,此指汴京开封。“寒食”,寒食节在清明前一二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因介之推抱树就焚致死,故定于此日禁火吃冷食。这两句是词人回忆往日的欢娱,写一位曾一起踏青拾翠的,风姿俏丽的女子,是多么令人羡慕;寒食清明节日,携手共赏凤城春色,又是多么令人神往。再接着“到今来”三句,写如今这一切像春梦般地烟消云散了,在遥远的异地,长期在外疲劳厌倦的客子,在忆着这恍如昨日的春梦,多么令人伤心。词情一落千丈,一下子由美好的境界,跌落到孤独惆怅的现实生活中来。

  词的过片“愁旋释”四句,写“倦客”的情状。愁情刚刚释去,可又像乱麻似的织成一片愁网。眼泪才暗暗拭去,却又偷偷地流下来。“谩伫立”四句,写“倦客”的孤单。“谩”,徒也,空也。即空自倚遍危栏,向意中人所在方向凝望,尽管磨蹭到天已黄昏,但展现眼前的也只是凝贴碧空的暮云朵朵,佳人仍不见到来。“拚则”二句,“拚”,舍弃,今口语“豁着”最是此意。这两句说要拼命舍弃的均拚命舍弃了,但要忘却的却怎么也忘却不了。充分揭示了词人欲罢不能的痛苦的心情。词末“又还”两句,写“倦客”的希望。既不能忘记,便再问鱼雁传书,试着再寻佳人的消息。“鳞鸿”即鱼雁。古有鸿雁寄信、鲤鱼传书之说,常借鱼雁以代书札。

李甲

李甲,字景元,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善画翎毛,兼工写竹。见《画继》卷三、《画史会要》卷二。《宋诗纪事补遗》中曾记述,李景元在元符(1098—1100)年间曾任武康县令;词存九首,见《乐府雅词》卷下。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杂曲歌辞。伊川歌第五

唐代佚名

桂殿江乌对,雕屏海燕重。只应多酿酒,醉罢乐高钟。

月峰寺忆理公

唐代欧阳衮

共来江海上,清论一宵同。禅榻浑依旧,心期浩已空。
惊春花落树,闻梵涧摇风。二谛欣咨启,还应梦寐通。

自胥江上峡至韶阳作 其十一

明代屈大均

滟滪堆无数,春行值水深。帆惊飞石过,窗苦湿云侵。

萤外依渔火,鸯边梦锦衾。戍夫催泊早,乌鹊未归林。

游戒坛寺

清代陈曾寿

落日策蹇苍山中,过雨涧谷香蒙茏。千盘万转不见寺,划然斗绝开神宫。

入门趋殿犹里许,广台千步高连穹。凭崖下视转空阔,来处镵削皆平庸。

未穷山深见山骨,磊珂称意数十松。惜哉神物一先化,蟠际冥漠无由踪。

虬髯海客席庑下,灵液正满玻璃钟。山僧导宿启扃钥,院幽石古深房栊。

牡丹连丛堆碧叶,想见如斗春花红。清晨跻攀纵眺望,帝畿一线呈纤洪。

俄然足底荡云海,石阑以外空濛濛。天低殿角忽浮动,回头陡失青芙蓉。

恭瞻天下第一坛,收纳万象如朝宗。智名勇功无坚固,独以戒力担无穷。

一心直贯无量劫,我来赞叹如螟蠓。彼法有人知何晚,于此惊倒南皮翁。

后有来者别开径,不知天外藏何峰。嗟予尘土纷世念,一夕暂洗清凉风。

去嚣憩寂终不得,夜梦乡井还忡忡。传闻岩颠有穴处,髫年早识千缘空。

云深路绝窘初步,虽有寒拾何能逢。

纪事

明代戚继光

十年荼毒悲闽徼,壬戌扬旌岊水湄。剑倚秋风平剧垒,帆悬涨海聚新夷。

翻思往日同盟地,何似中流击楫时!报国志酬民恨雪,艰虞此意更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