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水调歌头·定王台

宋代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赏析

  词的上阕“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四句,气势不凡,雄浑卓绝。“雄跨”一词,表现了定王台的雄奇地形。“危基百尺”则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定王台的壮丽。接下来三句以想象的手法接入历史的画面。想当年西汉国力强盛,定王台阁周围遍布如云铁骑,祭祀的音乐响彻云霄。然而,这些都已经是历史陈迹。“屈指几经秋”将作者的思绪从壮丽的历史收回到严酷的现实。 ’“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定王台再壮丽,到作者登临的时候,已经残破不堪。回想往昔的繁华,今日的颓墙败瓦,作者不禁慨然,感叹人事的兴衰废替。联系到作者所处的时代,当时的南宋政府偏安一隅,面对金国的威胁无力反击,将大好河山拱手相送,这也是引发作者喟叹的一个情绪基点。所以词中的兴替之感超越了普通诗文中抽象的今昔之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下阕“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三句点题,叙说登临之事。古人登高作赋,喜欢大肆铺陈的居多,但在这里,作者仅以极其简略的手法白描眼前所见:乔木老,大江流。作者并没有放纵自己的情绪,但这种沉默中却蕴涵着更加深沉的悲痛。作者跟同时代的复国志士一样,满怀报国之心,但让人痛苦的是,“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岁月蹉跎,功业未就,空白了少年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其中“关塞”是征战的偏远地段,“陵阙”是北宋宗庙祖坟所在,从前都是作者心底事,但现在离他越来越远了,“万里”一词,写出了这种虚无辽远的感觉。因为报国无门,作者永远不能在关塞为国尽忠,永远也无法收复北宋宗室的陵墓。这种无奈和遗憾,使他的“恨”意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报国无门,年华苍老,词人无可奈何,只能以一副独立寒秋、天涯孤影的悲凉画面结束。其中的“伴”字写尽词人的落寞和孤独,因为没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并肩作战,只得和无情的夕阳相伴,在苍茫暮色中自怨自艾。词结尾仍收回到定王台上,结构十分紧凑,并以景寓情,饶有余韵。最后点出一个“愁”字,并不表示消沉、绝望,而是英雄洒泪。慷慨生哀,与全词悲壮的格调完全统一。

  这首词画面壮阔雄浑,音调苍凉激楚,充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袁去华

袁去华,字宣卿,江西奉新(一作豫章)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绍兴十五年(公元一一四五年)进士。改官知石首县而卒。善为歌词,尝为张孝祥所称。去华著有适斋类稿八卷,词一卷,著有《适斋类稿》、《袁宣卿词》、《文献通考》传于世。存词90余首。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乘除

宋代丘葵

若问乘除法,须当健补贫。
何如穷到骨,更有病缠身。
忽忽又将老,苍苍更不神。
此生吾自断,蓑笠一间人。

自来云溪,倏已十载,有屋如蜗壳,长戴未离,亦大可感,聊为赋此

当代卢青山

幽居此小屋,流水倏十年。握笔欲一记,搁笔复茫然。

来时十七八,志态何蹁跹。一囚额千皱,竟有甚可传?

去路辞已远,来路歧无边;中涂怅孤立,抉择谁为贤?

才气随时尽,俗气纷来缠。天心莫可问,人心岂竞天。

徒苦与天斗,定命将谁怜。闩门日寂落,偶出惧嚣喧。

嘤鸣罕所答,独听添忧酸。沉思尽旦暮,万感迷倪端。

真理求愈惑,如堕沼泥潭。提襻欲自拔,举世嘲其颠。

以此终斯世,终竟值几钱?人生无根蒂,飘荡天地间。

即有栖身室,安有托心椽。十年今已了,怎了百年缘。

吾室毋吾弃,与我长周旋。

对雨寄朐山林番明府

唐代李中

竟日如丝不暂停,莎阶闲听滴秋声。斜飘虚阁琴书润,
冷逼幽窗梦寐清。开户只添搜句味,看山还阻上楼情。
遥知公退琴堂静,坐对萧骚饮兴生。

上谹父郎中二首

宋代王洋

堂前双石瞻金印,砌下孤峰记好诗。
春入瓮醅夸麹蘖,雪浮盏面压枪旗。

村居四首 其三 秋景

明代陈士元

金井梧飘一叶,楚天雁唳三秋。何处数声长笛,月明人倚高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