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董逃歌

魏晋佚名

承乐世,董逃;
游四郭,董逃。
蒙天恩,董逃;
带金紫,董逃。
行谢恩,董逃;
整车骑,董逃。
垂欲发,董逃;
与中辞,董逃。
出西门,董逃;
瞻宫殿,董逃。
望京城,董逃;
日夜绝,董逃。
心摧伤,董逃。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东汉来年权臣董卓的民谣。

  起首两句“承乐世”,“游四郭”,写董卓生於承平安乐的时代,由此他能够飞黄腾达,悠游四郭,而无所顾忌。暗指董卓拥有重兵,所以没有顾忌。接下去“蒙天恩”,“带金紫”两句,指董卓由于得到了皇帝的恩宠与信任,所以能够佩带金印紫绶、富贵显达。下面两句“行谢恩”、“整车骑”,主要写董卓曾以罪被免职,但是皇帝很快赦免了他,并授予他前将军,并州牧,又迁太尉领前将军事,加节传斧钺虎贲,更封郿侯,车马成群结队,显赫一世,耀武扬威。同时也蕴寓董卓挟献帝西迁长安时,车马浩浩荡荡的意思。前六句是此诗的第一层,主要写董卓的发迹和显赫,也含有对汉桓帝、灵帝、献帝信任奸佞董卓的讽刺与揭露。

  诗的后七句为第二层。“垂欲发”,“与中辞”,写董卓由于被袁绍、孙坚讨伐,决定迁都长安,抛弃了东汉都城洛阳。以下五句“出西门"、“瞻宫殿"、“望京城"、“日夜绝’’、“心摧伤”则主要写洛阳人民被董卓虏掠往长安的忧苦心情。《后汉书·董卓列传》载:“于是尽徒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卓自屯留连圭苑中,恶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这一层说京城百姓即将辞别洛阳,被驱赶到长安去,心思沉重。出了西门,回望洛阳的官殿城苑,已经废毁不堪,到处残垣断壁,墙颓宫倾,人烟尽绝,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人们没日没夜被驱赶着行路,心里极度的悲伤。最后一句“心摧伤”,如按照《汉书·五行志》所说,似乎应指人们对董卓终被灭族下场的悲伤,其实不然。因为“董逃歌”主要是讽刺董卓从洛阳逃到长安这件事的,且董卓活着时,就因发现了这首歌谣而被牵连受害的有千数人,董卓还曾将“董逃”二字改为“董安”,说明董卓在世时,此歌已广泛流传。且京都人们对董卓早已深恶痛绝,对他的死自是拍手称快的,绝不会感到悲伤。所以这是从洛阳被迁到长安的人们,在路上遭受驱赶和抢掠、颠沛饥饿,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悲怆哀歌。

猜您喜欢

孔明

明代夏原吉

八阵图成已绝伦,出师二表更忠勤。可怜五丈星宵殒,后主含酸入魏军。

严陵 其一

明代袁宏道

溪深六七寻,山高四五里。纵有百尺钩,岂能到潭底。

送王胡两生归西昌

明代杨士奇

卞和得荆璞,献之以为珍。当时不见信,弃置同凡珉。

任公钓东海,终岁无寸鳞。一朝乃大获,厌足浙河滨。

丈夫遇有时,屈伸理相因。黄金筑高台,青云登要津。

古来公卿贵,皆出畎亩民。两生吾乡彦,读书非隐沦。

白日辞都门,归卧烟萝春。努力崇进脩,人生岂长贫。

题画竹二首 其一

明代邓林

十年无梦到湘江,惊见图中玉一双。好似黄陵洲畔过,淡烟疏雨倚蓬窗。

西宾朱国材解馆辱诗留别次韵二首奉赠因致后望之意 其二

明代谢迁

知君气槩藐王侯,三峡胸中笔倒流。少壮交游成契阔,荒凉馆谷强淹留。

思归忽动冯欢铗,共敝空怀季路裘。满路雪泥真怅别,湖船春水候同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