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夜泉

明代袁中道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赏析

  这首小诗,必须反复吟味,才会觉得意趣深长。

  这首诗描绘了山间夜晚的山泉美景,表现了山的寂静和生机。整首诗用以动衬静的方式来写。

  这幅幽静的山泉夜景,在诗人笔下充满了活力,一石一水,生气勃勃,情趣盎然。“山白鸟忽鸣”,应是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化出,一轮明月破云而出,把山岭照得白皑皑,而月光照进鸟巢,使鸟儿惊诧,鸣叫起来。清静的山丘传来鸟叫,更显幽美。次句既所所感,也点明秋天的时令。霜天月夜,石块单是看都有冰冷的感觉,而且仿佛秋霜都要冷得凝结了,暗地里还是照应一个“白”字。最后二句,写皎洁的月光照在清泉上,那泉水浸染上明月的白色,仿佛净化了,顿时变成一溪白雪。诗人笔下的山、鸟、石、泉,在优美的月色下,融成一幅绝色的图画:幽静,清冷,空明,爽洁。正是这是白色的基调,渲染了清冷幽静的气氛。

  诗题为《夜泉》,主要写的却是对月色中的山水景物的感觉。“山白”是山在月光沐浴下呈现的色调。一声鸟鸣划破寂静,反而更衬托出寂静,正像王籍所描绘的“鸟鸣山更幽”的境界。山白而鸟忽鸣,不管两者有无联系,总让人联想到王维的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里没写月,但诗人已向我们暗示了月光,下面的景色都由此而生。

  “石冷霜欲结”,表现出视觉引起的对触觉的联想。清幽的月色洒在石头上泛起一片冷光,青白青白的像是要凝作霜花。这一句写得非常虚,由月色在石上的反光产生冷的感觉,同时又由冷和白色幻化出霜的想像,作者在此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表现手法。

  诗人置身于朗月的清辉中,山看上去是白的,石也泛着冷光像要结霜,而石下的泉水呢,被月华映照,银光闪烁,简直像是一片雪。古人写夜泉的诗句很多,因为是在夜里,一般都用听觉来表现它,写它的淙淙流声。而本诗的作者却独从视觉来表现它,不能不说是别出心裁的艺术创造。雪的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暗应上文的“冷”、“霜”,承接十分自然,作者的心思绵密由此可见。

猜您喜欢

丙子郧台偶题十绝 其三

明代王世贞

汉庭求旧未堪论,列镇俱登八坐尊。赖得郧山深更僻,不教衰骨负櫜鞬。

答崔侍郎、钱舍人书问,因继以诗

唐代白居易

旦暮两蔬食,日中一闲眠。便是了一日,如此已三年。
心不择时适,足不拣地安。穷通与远近,一贯无两端。
常见今之人,其心或不然。在劳则念息,处静已思喧。
如是用身心,无乃自伤残。坐输忧恼便,安得形神全。
吾有二道友,蔼蔼崔与钱。同飞青云路,独堕黄泥泉。
岁暮物万变,故情何不迁。应为平生心,与我同一源。
帝乡远于日,美人高在天。谁谓万里别,常若在目前。
泥泉乐者鱼,云路游者鸾。勿言云泥异,同在逍遥间。
因君问心地,书后偶成篇。慎勿说向人,人多笑此言。

上元十二夜饮蒋方伯诚之第观灯

明代顾璘

日色渐落天宇澄,月华滟滟东方升。锦堂鸣钟集嘉客,玳筵珠履纷相承。

饮君天台沆瀣之玉醴,观君钱唐错采之华灯。佳辰高会感人意,清歌绕梁乐何胜。

君家贵盛不可言,于今海内称德门。公居岳牧领全蜀,次公秉钧调化元。

英雄想望见颜色,愧我流落叨攀援。歌牛枉侧桓公听,弃马虚伤田子魂。

青云轗轲徒垂翅,白日留连且举樽。公将整驾登西路,予亦怀乡欲归去。

共惜相逢不可长,它年一笑知何处。

庭草

宋代陆游

阶前西风摇百草,郁郁逢秋殊未槁。
雪霜要当次第来,恰似人生怕衰老。
百草荣悴则有时,人於养生当自知。
金丹九转傥未办,简歛冲默真吾师。
摄调小失岂遽死,二竖眉諯先溢喜。
但令神气常守形,莫畏梦中呼起起。

豫章城下送春有怀故园兄弟

清代彭孙遹

城下烟波暮可哀,扁舟日夕更潆回。一春又向他乡尽,千里曾无尺素来。

野鹜孤飞烟里没,江帆相背雨中开。故园风景今何似,池草春花梦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