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洗然弟竹亭

唐代孟浩然

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
俱怀鸿鹄志,昔有鶺鴒心。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写竹 写人 言志
赏析

  此诗通过竹亭述志,赞扬了兄弟之间志同道合、友爱情深的思想感情。全诗叙写自己与诸弟很友爱,且都有远大的志向,像古代的竹林七贤一样,常雅集竹亭,饮酒抚琴,以寄托豪情逸气。

  在意象运用上,此诗以竹作为清幽和隐逸的意象。竹在古代,是潇洒挺拔、高雅脱俗的逸士的象征。颈联两句的“竹林”有借竹林七贤喻指诗人兄弟之意。这里继承魏晋风度之气,以魏晋的名士风流来刻画兄弟们的高雅志趣,来烘托他们超然脱俗的品格。而“竹林”同时切诗题中的竹亭,作者也是借阮籍(竹林七贤之一)的出世之志来映照自己对遁迹竹林的出世生活的无限向往。

  从写作方法上,此诗运用了白描和用典的手法,写了竹亭集会,赋诗饮酒弹琴的和谐场面,写出兄弟之间的友爱之情。

  孟浩然诗中常表现出一种“安以乐”的太平气象,在此诗中则具体表现为“逸气”。逸气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气概、气度。陈贻焮《孟浩然诗选》认为,这里的“逸气”表现出孟浩然高雅的心情;“高雅的心情”是抽象的、综合性的体验,也是孟浩然“韵高”的方面。从陈贻焮的赏评中可以看到,在这首诗歌中,孟浩然将原本矛盾的“鸿鹄志”和“竹林”的清逸洒脱、高雅爽朗进行有意识的协调,并且调和得极为自然。此诗是孟浩然的“韵”和“才”能够统一起来的典型例子。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秋日登篸览楼

明代宋登春

远客不宜秋,况登江上楼。
心随胡雁灭,身为楚云留。
汉广饶菰米,湘清聚白鸥。
寒砧何处发,落日动乡愁。

送陆权叔提举茶税

宋代苏洵

君家本江湖,南行即邻里。
税茶虽冗繁,渐喜官资美。
嗟君本笃学,寤寐好文字。
往年在巴蜀,忆见《春秋》始。
名家乱如发,棼错费寻理。
今来未五岁,新《传》动盈几。
又言欲治《易》,杂说书万纸。
君心不可测,日夜涌如水。
何年重相逢,只益使余畏。
但恐茶事多,乱子《易》中意。
茶《易》两无妨,知君足才思。

既乞罢移旧居仍与子贤对字子贤以诗见贻依韵奉酬

清代曾习经

久忧北陇翻腾笑,悲谢南云枉寄钦。五亩柴桑容啸傲,三年裘氏旧呻吟。

沧波久有横流叹,晏岁难为去国心。蹈海栖山差一间,春晖远道思方深。

青紫峰亭

宋代陈应辰

铁壁嶙峋构小亭,潇然云栋接风棂。
烟光横抹半峰紫,山色不磨千古青。
老去久无金马梦,归迟应愧草堂灵。
明经拾芥成何事,得似朝来对翠屏。

善哉行

明代黄圣年

高台悲风,烈士悲心。匪道云远,霜多岁阴。成名甚难,身亦不赀。

吞炭漆身,乃得一死。羽化丹飞,不离世机。华表千年,终当来归。

伟哉造化,心大身小。深山大林,人不如鸟。衣不厌新,人不厌故。

齐紫三入,乃变其素。相彼丘陵,蹶然而崩。聆此空谷,鸟鸣嘤嘤。

嘤嘤者鸟,于何其臻。福禄寿考,人百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