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杂感

清代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赏析

  首联开门见山,点出本诗基调:无法参禅得道,心中的不平亦不能自抑。一个“只”字仿佛自嘲,实是发泄对这个世界的不平。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不平鸣,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言也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无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

  风中飞蓬飘尽悲歌之气,一片禅心却只换得薄幸之名。宋道潜诗有云:“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如此清妙之音被作者如此化用,倒成了牢骚满腹的出气筒。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风蓬,蓬草随风飘转,比喻人被命运拨弄,踪迹不定。泥絮,被泥水沾湿的柳絮,比喻不会再轻狂。薄幸,对女子负心。飘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诗人诗歌中慷概激昂之气消磨而尽。万念俱寂、对女子已经没有轻狂之念的人,却得到负心汉的名声。

  颈联更是狂放愤慨:世上的人十之八九只配让人用白眼去看,好似当年阮籍的做派;“百无一用是书生”更是道出了后来书生的酸涩心事,此句既是自嘲,亦是醒世。

  尾联说不要因为诗多说愁,成了谶语,春鸟与秋虫一样要作声。不是只能作春鸟欢愉,秋虫愁苦一样是一种自然。此句传承以上愤慨之气,再次将作者心中的不平推至高潮。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黄景仁短暂的一生,大都是在贫病愁苦中度过的。他所作诗歌,除了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苦的情怀,也常常发出不平的感慨。七言律诗《杂感》就是这样的一首诗。

黄景仁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马子进谢元重二广文校山西士毕一归广平一归河南谒余诗赠

明代王世贞

骖驔双骑出汾阳,桃李新阴夹道傍。剖罢连城还入赵,收将照乘总归梁。

绿苔句好推希逸,绛帐名尊属李长。所愿王春礼成后,诸生同日尽为郎。

题圣龙泉时方避贼山中

宋代周紫芝

泉声来自古龙湫,山底惊雷万壑秋。溅雹打窗空破梦,飞流无尽不湔愁。

善权洞

宋代程俱

尝闻包山境,中有林屋天。旁通号地脉,岳渎潜钩连。

兹山岂其类,澒洞皆中穿。二岩岌山足,琤淙激奔泉。

牛羊走大石,吐受无穷年。金堂下石液,雪积如烹煎。

从来米盐称,浪播俚俗传。一洞启山腹,穹窿亦联绵。

谁题九斗字,大篆仍深镌。中藏丈五石,屹若龙腾渊。

回头问主人,我辈定不凡。云何逐官牒,常得我所耽。

向来共幽讨,九锁藏芝岩。而我自林屋,翩然游皖灊。

洪崖傥可俯,不在南山南。

梅花十首 其五

清代曹家达

南寻庾岭千年树,西上芳华百尺楼。但得耽吟如水部,人间何处不扬州。

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八字赞 其二

明代张天赋

弟弟弟,弟兄骨肉原同气。鹡鸰急难且相呼,鸿雁翱翔无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