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花影

宋代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 一作:又教)
咏物 抒怀 失意 无奈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消失,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送李献甫

宋代梅尧臣

览君南来诗,如对江上景。
今忽告我归,东风生马颈。
马行日几里,到家梅萼逞。
重登石头城,为我一引领。

戍申十一月重游通天岩宿山寺

清代俞明震

深岩一穴天光聚,怪石当人如虎踞。荆棘相看已隔年,洞中石佛真顽固。

高飞一鸟破鸿濛,涧底云烟失攀附。层峦椎鲁无性灵,点缀遥情出寒树。

山色宁知迟暮心,斜阳不到无人处。谁持肝胆照荒寒,剩有悲欢支世故。

晚钟催客入寺门,草背灯光如缀露。山僧向我说灵怪,夜深暂尔清百虑。

卧闻石齿漱泉声,缺月微明四边雾。岩颠忽吐银色云,曙星隐约在庭户。

半世劳劳向晓心,一枕深深佛前炷。官如残梦应自笑,人情剥尽随所遇。

万木不动风有声,晨光惨惨生幽怖。入山苦劳出山逸,掉首还寻出山路。

郡圃依绿亭

宋代陈岘

修林平沼久荒埃,招领春风一笑回。
扫净莓苔分径岸,剩添桃李结亭台。
时因休吏文书了,忽作閒人杖屡来。
待与邦人同醉乐,一樽何惜少徘徊。

奉和存□院使

元代傅若金

上林佳木荫连墙,冉冉游丝转日光。忽忆江南好晴景,碧溪春水照鸳鸯。

居家

宋代何应龙

居家到底胜居官,啼鸟声中昼掩关。
待得小园花落尽,更须移酒对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