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代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乐 一作:回乐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李益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题蕃王阅马图

明代顾璘

辽西番儿好鞍马,一生射猎长城下。权奇岳耸汗血沟,不惜千金斗高价。

蕃王虽老心未衰,沙场爱养蛟龙姿。日中牵出自阅视,剪騣刷尾调奚师。

屏间美人誇眼力,能按马身知马德。就中选出千里蹄,左右相看俱动色。

祇今朔漠净风尘,良马皆充上国珍。番儿不敢向南牧,岁岁来称献马臣。

蒲中杂咏 鹳雀楼

宋代赵鼎

目断河梁有许愁,人生离合最悠悠。遥怜别夜登临怨,不减清秋燕子楼。

和靖墓

宋代谢翱

山中处士白麻履,死后无书献天子。青童玄鹤昼上天,夜下玉棺葬湖水。

湖堤四合葑如发,芳树玲珑倚春雪。百年凤舞云雾空,玉椀人间出句越。

宫岚塔雨恍如失,飞网绕湖冠聚鹬。琳宇焚芝秋寂历,斗下无人祠太乙。

杂诗平韵 其十二

清代章甫

文坛昔日要横军,捲旆今非鼓角闻。约计新愁添似水,追寻旧事散馀云。

半生业债谁偿我,一缕心香若为君。且听儿孙读书好,吟哦子曰又诗云。

致明携酒来云际

宋代刘子翚

有客携家酿,敲门访病翁。
一春寒食过,幽寺晚晴中。
嫩竹扶檐绿,残花盖地红。
牢愁赖君破,归意莫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