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河湟有感

唐代司空图

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边塞 感慨 伤怀 悲痛
赏析

  前两句诗人用精炼的语言说明了吐蕃借唐朝内乱乘机攻占河湟的历史事实。萧关当时为河湟与内地之间重要军事关塞。萧关一陷,河湟阻绝,诗中用“隔断异乡春”形象地表明河湟与内地音讯不通,处于西地分裂局面的状况。此处,“春”者,非仅言季节或气候,更是指民族习惯,民族情感而言。郎士元《送李将军赴邓州》诗中有“春色临关尽,黄云出塞多”,是偏重于对边地气候环境的特征来说的。司空图在“春”字之前,冠上“异乡”,再形容为“隔断”,足见其非仅言河湟气候与内地不同,而是欲为读者指出,处于吐蕃统治下的河湟地区,人们已无法感受唐朝教化,况“蕃音虏曲直难分”,汉人也逐渐蕃化,民族感情亦渐消失,十分让人伤痛啊。句中“一自”和“隔断”包含时间的先后,也是事件的因果,暗含了诗人对分裂局面的沉痛心情。

  后两句写诗人对汉儿学胡语感到不幸和痛心。“汉儿学得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写出诗人为之痛心,为之落泪的不幸事实。本来,华夷杂居,彼此感化,是很正常的,亦为史书或诗文所常见。“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胡儿向化新长成,犹自千回问汉王”。都反映了彼此和睦相处的情况。然而,这首诗中诗人所悲叹的是,因为长期沦陷,河湟汉儿已是语言改变,民族情感淡薄。诗人对此痛心嫉首,扼腕叹息。南宋陆游《送范舍人归朝》:“东都儿童作胡语,常时思此气生瘿。”写处于金朝统治的开封,汉家儿童的语言变化,与司空图反映的是同一种情况。

  这首诗不重叙事,而在抒发感慨,寄寓情怀。四句中,前半偏重虚写,指出河湟失陷局势;后半采用实写,选用一典型事例作结,引出失地所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又是河湟长期失陷的结果,引人深思。诗人很少运用感情色彩浓厚的词汇来表现情感,但从“一自”、“却”等表时间和转折意义的词中,可以使读者体会到诗人内心强烈的感受。这种悲慨的诗风,会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司空图

司空图

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代师伯蔡公致邱公意兼怀业师王公士博

当代张海鸥

声声世友老邱兄。犹似当年北大行。一塔湖图同悟道,多维术业各燃灯。

我思厦海三千水,君恋羊城五色荆。生计艰难无南北,心香馥郁且娉婷。

书生自古亲风雅,狷士从来淡利名。偶向长天抒远志,惯凭陋室寄幽情。

诗成冷暖知音赏,课罢弦歌意绪平。湖畔春风舒碧柳,林中细雨润秋英。

素心人远文章富,采菊情真趣味盈。李杜苏黄固天纵,邱王蒋蔡亦时膺。

名山事业期万古,大树芳华忍凋零。一代风流纷驾鹤,燕园薪火任传承。

水明楼里夕阳邈,双柳居中晓月清。枕上依稀存往事,梦中执手还未名。

忽然岭表飞鸿至,恍若师兄召唤声。千里何辞怜病榻,不将老泪濯君缨。

人参 其三

清代多隆阿

也随群卉共敷荣,朵子芽参沿俗名。在野有时依紫椴,出山将欲济苍生。

调和疢疾功原大,燮理阴阳性又平。不是寻常凡草类,求沽价亦重连城。

自万安上十八滩号子 其十三

明代屈大均

秋乾始见石巑岏,一曲峰回即一滩。熊耳纷纷无路入,更愁涡底起波澜。

红梅 其十一

元代王冕

湖上春何在,罗浮梦已空。清香入书屋,不是杏花风。

晓云峰

宋代顾冈

一夜乾坤雨乍晴,归云无数宿苍屏。
白衣已晒青山晓,茅屋主人犹未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