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渡扬子江

唐代丁仙芝

桂楫中流望,空波两岸明。
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
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赏析

  这是诗人从长江北岸的扬子驿坐船渡江到南岸的感怀之作。此诗写的是秋景:船儿随波漂流,晚秋的天空与水都很清净,扬子驿在树林中闪现出来,润州坐卧在起伏的山冈之中,海边和江边都是寒意浓浓,枫树叶落,传来淅沥之声。从江北的“林开扬子驿”到江南的“山出润州城”,读者似乎看见一条渡船正由北向南开来,还分明见到了诗人立在船头前后眺望的形象。末二句写船近江南,秋声淅沥,用一“度”字,很形象地写出了岸上落叶声飘过江面,送进船上诗人耳中的情景。全诗以“望”字贯通全篇,情文并茂,画面清新,构思巧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当年曹操在广陵(今扬州市)看到长江水面辽阔,水势汹涌,直呼为“天堑”,是“天之所以限南北也”。宋朝以前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一带,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尚少开发,所以常被视为边陲地区,对做官的人来说,派赴江南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诗人也不例外。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还算平稳,没有情绪上的反应,但是到了后四句情绪就开始波动了。他到了南岸,发现江边是荒凉阴暗的,江风带有寒气,再加上落叶淅沥的枫树林,诗人突然感受到萧瑟的秋天来了。其实秋天是由北而南的,诗人在扬子驿的时候没有察觉,而到了对岸就感受到这股秋意,这是有原因的。说起来他不是害怕节气上的秋天,而是担心前程上的寒意,因此触景伤情,兴起无名的烦恼,这是受到“得失心”的影响。

丁仙芝

丁仙芝,字元祯,曲阿(今江苏丹阳市)人,唐开元十三年登进士第,仕途颇波折,至十八年仍未授官,后亦仕至主簿、余杭县尉等职,好交游,其诗仅存十四首。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次韵和吴侍郎东城泛舟

宋代宋庠

放溜轻舠掠晚沙,时时波底碎秋霞。
清阴十里堪乘兴,疑到江东安道家。

点绛唇(雪香梨)

宋代王十朋

春色融融,东风吹散花千树。雪香飘处。寒食江村暮。
左掖看花,多少词人赋。花无语。一枝春雨。惟有香山句。

立春夜宿西充山驿闻雪

宋代赵崇嶓

独宿西充馆,云雰洒竹关。
薄寒生永夜,乱响度空山。
残月犹共白,春风相与还。
一枝梅未寄,归梦越巴蛮。

送范仲讷往合肥三首 其三

宋代姜夔

小帘灯火屡题诗,回首青山失后期。
未老刘郎定重到,烦君说与故人知。

崔旭行之云巢图赠道士俞刚中请余赋长歌

元代张翥

崔郎胸次奇突兀,兴来从人索纸笔。斯须千峰万峰出,底用一石画五日。

上饶道人列仙癯,示我新作云巢图。涂岚抹雾思更逸,古色满眼苍寒俱。

重溪叠谷各异状,坏木崩石森相向。翠微最上云所栖,道人又在云之上。

数椽丹室荫白茅,团团云间如一巢。拂衣拂著宿鹤背,挂剑挂落长松梢。

空濛杳霭迷处所,岂复漂摇畏风雨。既非鸟窠老衲子,无乃中林古巢父。

填窗拥户昼不开,神光隐见金银台。云之君兮凤为马,往往玉箫吹月来。

道人几年游上国,卖药壶中人不识。洞玄宫观一黍珠,灵秀似与仙都敌。

故巢未破归便得,归到玉山多美石。我诗毋刻刻此图,留照千秋山水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