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明代高启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官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赏析

  诗的开头描写所看到的景色:长江从万山丛中呼啸东下,锺山似蟠龙乘风西上。江山形胜,使诗人想起当初秦始皇曾在此地埋下金玉杂宝,以镇压金陵的“天子之气”,但徒劳无功,金陵依然“王气”旺盛,此时又成了新建立的朱明王朝的京城。 接着笔头一转,写诗人自己的心绪和感慨。诗人说自己本是为了排遣胸中的“郁塞”而在酒后登台眺江的。建国之初,气象更新,何来愁思?读完全诗,便不难明白,他是从历史的教训而生忧患。“荒烟落日”的远景使他引发“苍茫万古意”,石头城下的涛声使他想起了三国、六朝的旧事。当年南朝陈后主君臣曾以为“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 后来却成为北军的阶下囚。三国吴主孙皓迷信“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的谣传,带了王室及后宫数千人要去洛阳称帝,结果途遇大雪,士卒怨怒,只好返回。过了九年,晋军伐吴,吴在长江险要之处设置铁链,横锁江面,可是依旧挡不住进攻,孙皓只好出城投降。此时自三国东吴建都以来的六朝宫殿,都已杂草丛生,残败破落,那些妄想凭藉长江天险割据一方的“英雄”,只能让血流如潮,给百姓带来灾难,而一无所得。

  最后四句又回到现实,诗人庆幸躬逢盛世,歌颂“圣人”朱元璋平定天下,与民休息,从此可以四海一家,不再因长江分割南北而起干戈。联系全诗主旨,这与其说是诗人对现实的歌颂,毋宁说是诗人对国家的期望。居安思危,新建起来的明朝会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呢?所以这四句声调是欢快的,但欢快中带有一丝沉郁的感情;心境是爽朗的,但爽朗中蒙上了一层历史的阴影。既豪放伟岸,又沉郁顿挫。

  全诗气势豪放,音韵铿锵,舒卷自如,纵横随意。

高启

高启

高启(1336-1373)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送杨承家

明代顾清

邃翁天下奇,之子亦超越。琅玕映珊瑚,文采争焕发。

识君虽未几,一见眸已豁。方期托芝兰,告别何仓卒。

江东名胜地,京口豪隽窟。槐黄逼秋期,腹笥撑突兀。

三杯脱宝剑,百步挽明月。穿杨何足奇,会见石羽没。

清江柳方绵,紫陌花未歇。晴空正无云,万里见孤鹘。

一春不得家书因省归计

宋代曾丰

飞絮白相飐,落花红自纷。鲤鱼何处去,杨鸟岂堪闻。

妇老难教馌,儿骄不解耘。归耕诚所愿,耕责望谁分。

喜晴放海棠

宋代袁说友

春日海棠早,媚云开远岚。
醉容犹未足,睡态已微酣。
嫩绿千枝衬,殷红一点含。
东君真有助,落笔为渠谈。

送刘泾州

宋代刘敞

刘侯之弓三百斤,壮气可以摧浮云。不忍区区事狐兔,自请治郡当胡尘。

天子外家异恩礼,秋庙旧鼎多功勋。

少虽侍中贵省士,匈奴宜避飞将军。忆昔汝南始相得,十年见君我发白。

可怜日月如过翼,我诚儒生犹恨惜。腰间宝刀手中策,驰骛万里须努力。

春雨卧病书怀 其九

明代童轩

用世才偏拙,治生计益穷。接?巾倒著,榾柮火初红。

病喜听琴愈,书因看剑工。茫茫天壤内,何必楚人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