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答人

唐代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赏析

  如果说陶渊明身居魏晋,慨想羲皇,主要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那么,唐人向往那据说是恬淡无为的太古时代,则多带浪漫的意味。唐时道教流行,此诗作者大约是其皈依者。据《古今诗话》载,这位隐者的来历为人所不知,曾有好事者当面打听他的姓名,他也不答,却写下这首诗。诗人这里以自己的隐居生活和山中的节气变化,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高人形象。

  首联“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这与其说是“答人”,毋宁说是有点像传神的自题小像。“偶来”,其行踪显得非常自由无羁,不可追蹑。“高枕”,则见其恬淡无忧。“松树”、“石头”,设物布景简朴,却富于深山情趣。

  在这“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山中,如同生活在想象中的远古社会,“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陶渊明《桃花源诗》)“寒尽”二字,就含四时成岁之意。而且它还进了一步,虽知“寒尽”岁暮,却又“不知年”。这里当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从“无历日”演绎而来,意即“不解数甲子”(唐人诗句:“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二层是不知今是何世之意,犹《桃花源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诗中人不但在空间上独来独往,在时间上也是无拘无碍的。到这里,“太上隐者”的形象完成了,且有呼之欲出之感。

  “五绝无闲字易,有余味难。”(刘熙载《艺概》)此诗字字无虚设,语语古淡,无用力痕迹;其妙处尤在含意丰茸,令人神远。李白《山中答俗人问》写问而不答,不答而答,表情已觉高逸。此诗则连问答字面俱无,旁若无人,却又是一篇绝妙的“答俗人问”。只不过其回答方式更为活泼无碍,更为得意忘言,令人有“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感。

太上隐者

太上隐者,唐代的隐士,隐居于终南山,自称太上隐者,生平不详。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谒台北圣庙

清代施明德

驻马龙峒畔,来参阙里堂。庄严新庙宇,宏壮古宫墙。

礼乐衣冠济,春秋俎豆香。文风欣振起,道德自洋洋。

对月了残经赞 其三

宋代释了惠

好念脱空经,不知山月转。将谓了多时,犹有者一卷。

新安八景诗 其六 古岩晴岚

明代唐文凤

天遣六丁来下凿,绀宇参差出楼阁。空岩不见椎斧痕,毋乃混沌元气朴。

岚光林影迷烟霏,轻浮翠雨凉沾衣。樵歌未起行人少,山僧飞锡朝来归。

湖上感事漫成四绝奉寄玉山 其一

元代杨维桢

湖水碧于天,湖云薄似烟。鸳鸯不惊乱,飞过岳坟前。

崤关行

明代杨慎

晨行崤关道,此道一何难。曾陵高不极,脩坂回郁盘。

季冬十二月,时节正严寒。马啼践霜雪,车辙带冈峦。

淩澌正坚冱,河水无汍澜。通逵结冻溜,改径陟巑岏。

四望少烟火,鸟路俯鸿磐。悲风号古水,响入玄云端。

居人尽塞向,行者为槃跚。野狼啸昏侣,饥雁短晚翰。

迢迢村郭远,行行未解鞍。凛凛岁方晏,去去程犹宽。

劳歌以咏志,释此越乡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