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赐萧瑀

唐代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赏析

  这首诗极富于哲理。诗的前两句是历来传颂的名句。“疾风知劲草”一语,出自宋·范晔《后汉书·王霸传》。此语原为汉光武帝刘秀赞誉王霸之言。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后世遂用以比喻只有经过危难或战乱的严峻考验,才能识别出谁的意志坚强,谁是忠诚可靠者。作者李世民在此诗中用此赞美萧瑀。次句的“板荡”乃《诗经·大雅》中两篇作品的名称。《板》、《荡》二诗讥刺周厉王无道,败坏政局。后以“板荡”代指政局变乱。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劲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诚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易鉴别。只有经过猛烈大风和动乱时局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

  后二句则另换角度,继续盛赞萧瑀。徒有一时之勇的“勇夫”并不懂得真正的“义”,而真正的“智者”必然心怀仁德。这里告诉读者,只有忠诚还是不够的,要智勇双全,才算是有用之才。有勇无谋,莫言义;有智无勇,难施仁。

  这首诗诗意浅显,说理形象,寓意深刻,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智”、“勇”、“仁”、“义”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不仅对于知人善任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读者的自我完善,如何使自己成为智勇双全的有用之才方面,也具有启迪作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二句,如今引用它,比喻只有经过尖锐复杂斗争的考验,才能考查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和节操,才能显示出谁是忠贞的强者。

李世民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文旆山

宋代通真子

魏氏当年礼斗坛,至今遗址在人间。苍梧已老烟霞淡,丹灶空馀岁月閒。

铃铎夜深惊睡鹤,幡幢晴影上空山。后人自愧縻婚宦,不得追随款旧关。

人日酒

明代屈大均

年年人日酒,只是为黄泉。泪向松楸滴,愁同枕簟悬。

香来犹有雨,玉化已成烟。双冢高高起,凄凉落照边。

豫章行

南北朝薛道衡

江南地远接闽瓯。
山东英妙屡经游。
前瞻叠障千重阻。
却带惊湍万里流。
枫叶朝飞向京洛。
文鱼夜过历吴洲。
君行远度茱萸岭。
妾住长依明月楼。
楼中愁思不开嚬。
始复临窻望早春。
鸳鸯水上萍初合。
鸣鹤园中花并新。
空忆常时角枕处。
无复前日画眉人。
照骨金环谁用许。
见胆明镜自生尘。
荡子从来好留滞。
况复关山远迢递。
当学织女嫁牵牛。
莫作姮娥叛夫壻。
偏讶思君无限极。
欲罢欲忘还复忆。
愿作王母三青鸟。
飞去飞来传消息。
丰城双剑昔曾离。
经年累月复相随。
不畏将军成久别。
只恐封侯心更移。

和陈七峰七诗韵

宋代包恢

浊世九黄河,太虚一明镜。
混混皆随流,炯炯谁独醒。
崛起孤峰高,尽把众山领。
根基既超然,培植功且更。

宿陶冲

明代杨起元

邮亭存野意,秋后日犹炎。山好既堪爱,程宽不用兼。

玄蝉鸣外树,白鸟过低檐。引话偏无极,同心觉未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