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八阵图

唐代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名成 一作:名高)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赏析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大雨宿仰山翌旦骤霁混融云无乃开仰山之云乎出山道中作此寄混融

宋代范成大

谁开大仰云,此岂吾力及。日光千丈毫,弹指众峰立。

衡山捲阴气,海市发冬蛰。韩苏两枯鱼,出语自濡湿。

人厄与天穷,底用苦封执。但喜拄杖俊,仍欣芒屩涩。

向来三尺泥,有足似羁絷。龙渊古桥皴,獭径寒溜泣。

春浅山容瘦,风饕涧声急。一箪寄前村,野蔌旋收拾。

猫头髡笋尖,雀舌剥茶粒。土毛冠江西,斗酒况可挹。

聊同一笑粲,缓赋百忧集。

次韵严文炳兼简张守二首 其一

宋代陈造

嬉游有愿自今偿,回首春容已浩茫。霁景偏迟张锦地,小园秀出卧云庄。

梅林破玉香沾袂,池水摇漪渌泛堂。茶具笔床陪语笑,未妨日饮慰还乡。

五月初病体益轻偶书

宋代陆游

世事纷纷了不知,又逢燕乳麦秋时。
经年谢客常因醉,三日无诗自怪衰。
乘雨旋移西崦药,留灯重覆北窗棋。
但将生死俱拈起,造物从来是小儿。

和西湖竹枝词

元代陆继善

手种宜男寄去时,花开灼灼叶离离。芳心不似蘼芜草,一任春风烂熳吹。

感岁二首 其一

明代黄衷

一犁黄犊少逢年,糠籺谁知未愧天。铜鼓几家还夜燕,□蓬孤屿有朝眠。

仙槎自逐苍龙上,野席长浮白鹭边。乳下小儿人不售,寡妻号绝社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