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度破讷沙二首 / 塞北行次度破讷沙

唐代李益

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边塞 写景 战争 归乡 喜悦
赏析

  第一首诗是用诗的语言记录了自己亲历的一场沙尘暴。首句“眼见风来沙旋移”,高屋建瓴,气势逼人,仅一个“旋”字,足见风沙来势之猛烈。正因为有了这样震撼人心的亲历,诗人才会有“经年不省草生时”的联想,在这茫茫的沙碛上怕是永远看不到草木生长了。但是,诗人襟怀博大,生性乐观,接下两句,诗意为之一转:“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这两句用以退为进的笔法,表现塞北终年无春的特征。

  第二首诗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有到来。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鏦之鸣响。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去。“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这两句与卢纶《塞下曲六首》“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异曲。不过“月黑雁飞高”用字稍刻意,烘托出单于的惊惧同工;“雁正飞”措词较从容,显示出凯旋者的气派,两者感情色彩不同。三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

  这第二首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清人吴乔曾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围炉诗话》)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的特长。

李益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赠赵征夷凯还京师

明代韩雍

桓桓将军赵征夷,人中豪杰军中师。一朝拜命佩金印,提兵百万来边陲。

边陲蛮夷流毒久,保险为巢争死守。将军奋甲独先登,百万雄兵谁敢后。

阵前号令雷风奔,日色昼暝天为昏。马蹄溅乾荔江水,剑锋斫断藤山根。

兔窜狐奔弥百越,网罗处处无疏缺。坐看群丑尽成灰,万里妖氛一时灭。

将军振旅归柳营,黄童白叟皆欢迎。自言生长乱离久,不图便见时承平。

人言将军有神力,杀气棱棱厌群贼。贼中遥望畏如神,狄青铜面何须饰。

藤山磨厓纪厥功,贼党不敢窥其中。从兹两广正疆界,马援铜柱翻成空。

将军伟烈超今古,马援狄青何足数。圣主才无南顾忧,锡封定见分茅土。

赞军台老不知兵,却喜心同见功成。题诗送君凯还去,天涯万里难为情。

江畔濯缨亭赠柳常侍 其一

明代王世贞

一抹青山堕酒卮,濯缨人醉弄涟漪。莫惊常侍仍呼柳,曾赋沧波太液池。

中大族伯挽诗二首 其一

宋代洪适

笑谈登月窟,转盼戛天池。十载董狐笔,两州龚遂祠。

文章传古法,名姓畏人知。忽作龙蛇梦,今无甲子疑。

文昌灯牌

宋代阳枋

牡丹枝上先春蕊,翠可坛边未雨虹。
知有文章光万丈,钟成佳气满黔中。

再至东莞感旧作

明代屈大均

白首重来莞水滨,香浓相见益相亲。家家一瓣能分客,处处双烟解惹人。

花尽不须寻旧馆,琴存且复拂流尘。芙容自古多无实,枉怨秋霜妒白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