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门花月蹉跎住,恰做了白发伧父。”起首的这两句,定下了全曲的基调。京城是繁华风流的象征,“都门花月”,无疑在诗人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然而,曲中却以“蹉跎”二字作为“花月”的同位语,蹉跎造就了诗人的“白发”,使他这个南方人“恰做了”北方的老蛮子。诗人有意突出了“白发伧父”与“都门花月”的不调和,是自嘲,更是一种深深的自责。
三、四两句,是“都门感旧”的掠影之一。这里的“曲榭回廊”同“天街”绝缘,可见是“狭斜”即青楼内的建筑。“酒微醒”而“忘却”,说明沉湎之深。借用韩愈诗句入曲,既以“天街”照应“都门”,又隐现了“天街酥雨”所当的早春时令。在青楼中醉酒度日,既忘却了身处的空间,又忘却了时光的流逝,这就为“花月蹉跎”作了形象的注脚。
〔幺篇〕的前两句,是“感旧”的掠影之二。从“红被”这种香艳的表征来看,这一切仍发生在妓院之内。夜宿平康,红被留温,却被晨钟唤起,不得不急匆匆上马入朝承应公事:这颇使人想起李商隐《无题》诗中“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的句子。放不下利禄功名,遂不能充分享受“花月”之温馨;但在功名事业上又不能深惬己愿,平步青云,不过是“又逐马蹄声去”:这种矛盾的处境,成了“花月蹉跎”诠释的又一补充。
末尾两句,才真正属于“感旧”的感想。诗人悔恨自己没有在京城题下很多诗歌,因而未能将自己的愁情充分表达出来。这其实是说自己在“花月蹉跎”的生活中,一直没有机会为内心的思想感情定位。“亭影”、“楼心”的飘忆与“愁城惨处”的断评,表现着一种既留恋又追悔的复杂心情。
生活中常有这种情景:明明是诚意的忏悔,但在忏悔的内容中又不自禁地流露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向慕。该曲中多为闪现的意象,自嘲自责而又陶然于前尘旧影之中,也属于这样的表现吧。
大荒海外托纵横,寂寞人间气不平。宗炳空怀五岳志,潜夫未遂九州行。
吟诗饮酒无他事,斫地谈天了一生。灯下萧然念身世,閒居四十二毛惊。
海岱迢迢春复秋,遁荒未觉岁华遒。上层楼住陶弘景,下泽车乘马少游。
富贵不如书万卷,沧桑况见屋千筹。陆沉暂作浮沉客,花月江山似水流。
地走中原断不连,幽栖海澨与山边。小园庾信三竿竹,负郭苏秦二顷田。
世乱消磨年少日,家居排遣劫中天。只今杜甫吟诗处,兵燹疮痍满目前。
芜城废苑遍蒿莱,万里浮云眼倦开。甲子谁题元亮宅,庚申独恸谢翱台。
千秋大事皆泡影,一卷新诗亦劫灰。感愤满腔无处洒,案头长有酒盈杯。
年年闭户赋离忧,辞谢红尘绝应酬。千岁古书堆榻上,一春今日据楼头。
云开远远青山入,潮起茫茫碧海浮。且自逍遥人世外,不须欢乐不须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