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酬李穆见寄

唐代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客人 写景 抒情
赏析

  刘长卿当时在新安郡(治所在今安徽歙县)。“孤舟相访至天涯”则指李穆的新安之行。“孤舟”江行,带有一种凄楚意味。“至天涯”形容行程之远,和途次之艰辛。不说“自天涯”而说“至天涯”,是作者站在行者角度,体贴他爱婿的心情,企盼与愉悦的情绪都在不言之中了。李穆当时从桐江到新安江逆水行舟。这一带山环水绕,江流曲折,且因新安江上下游地势高低相差很大,多险滩,上水最难行。次句说“万转云山”,每一转折,都会使人产生快到目的地的猜想。而打听的结果,前面的路程总是出乎意料的远。“路更赊”,这三字是富于旅途生活实际感受的妙语。

  刘长卿在前两句之中巧妙地隐括了李穆原唱的诗意,毫不著迹,运用入化。后两句则进而写主人盼客至的急切心情。这里仍未明言企盼、愉悦之意,而读者从诗句的含咀中自能意会。年长的岳父亲自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显得多么亲切,更使人感到他们翁婿间融洽的感情。“欲扫柴门”句使人联想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的名句,也表达了同样欣喜之情。末句以景结情,更见精彩,其含意极为丰富。“青苔黄叶满贫家”,既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同时又相当于“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的自谦。称“贫”之中流露出好客之情,十分真挚动人。

  将杜甫七律《客至》与此诗比较一番是很有趣的。律诗篇幅倍于绝句,四联的起承转合比较定型化,宜于景语、情语参半的写法。杜诗就一半写景,一半抒情,把客至前的寂寞,客至的喜悦,主人的致歉与款待一一写出,意尽篇中。绝句体裁有天然限制,不能取同样手法,多融情入景。刘诗在客将至而未至时终篇,三四句法倒装(按理是“青苔黄叶满贫家”,才“欲扫柴门迎远客”),使末句以景结情,便饶有余味,可谓长于用短了。

刘长卿

刘长卿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 寒芦港

宋代苏辙

芦深可藏人,下有扁舟泊。
正似洞庭风,日莫孤帆落。

喜刘宝学彦修得归因叙初别时悽怆之意十首 其七

宋代张嵲

几年竭节在颜行,去国谁怜道路长。自是君心知魏尚,不应微谏待冯唐。

闻玉河水声有作

明代孙承恩

独骑款段出,落日背高城。行行过玉堤,忽听潺潺声。

会心岂必远,一笑儿童惊。坐我瀑布傍,泠然洗中扃。

长安盛车马,轮蹄日轰轰。向来通市中,无此祛俗清。

利名世所竞,独兹人不争。会当即堤边,卑栖结吾楹。

饱听日无厌,不使尘嚣生。

题资福院平绿轩二首

宋代陈炳

水屋围春绿,云岑送晓青。
无心向朝市,信步到禅扃。
野境连天远,疏钟隔岸听。
杯行莫辞醉,檐月笑人醒。

兵后访西乡宗族

明代邓雅

西乡丧乱后,宗族几家存。吊古宁无恨,分流本共源。

紫苔荒旧业,乔木尚清门。太傅留祠庙,高风百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