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生平事迹

青年游荡时期0岁~24岁
苏洵,字明允,生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西元1009年),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世称老泉先生。
苏洵的父亲苏序,生有三子。长子名苏澹(ㄉㄢ),次子名苏涣,三子名苏洵。苏澹与苏涣都以文学举进士,只有苏洵从小就不喜欢读书,喜欢结交一些斗鸡走狗的城中少年,整日在外游荡,苏序也不管他,亲戚问是什麼缘故,苏序淡然答道:「你们不知道的。」过了20岁以后,他还是老样子,苏序还是充满信心的说:「这样一个人,是不必耽心他的。」
苏洵不到20岁就结婚了,娶眉山富豪大理寺丞程文应之女为妻。程夫人系出名门,知书达礼,以程氏之富下嫁到清寒的苏家来,已是委屈,而夫婿又不知上进。她是个非常要强的妇人,虽然不说什麼,心里总是抑郁不乐,只好把家事一手承担下来,上事翁姑,下教子女,终日勤劳不息,希望有一日她的夫婿能够自己觉悟过来。
苏洵到处游荡,不事生产。程夫人在眉山城南纱谷行街上租了一栋房子,经营著布帛织物的生意。有一段苏轼的文章中提到:「昔吾先君夫人僦(ㄐㄧㄡ)宅於眉,为纱谷行,一日,二婢子熨帛,足陷於地,视之,深数尺,有大瓮,覆以乌木板,先夫人即命以土塞之。瓮中有物,如人咳声,凡一年乃已,人以为此有宿藏物欲出也。」(《东坡全集》)
所谓「婢子熨帛」,可以就是生意作业的一部份。程夫人不贪窖藏的非分之财,她只规规矩矩做生意,帮助家计,希望他的丈夫没有后顾之忧,这分苦心,苏洵不是不知道,他后来说:「昔予少年,游荡不学,子虽不言,耿耿不乐,我知子心,忧我泯没。」(《嘉佑集,祭亡妻文》)
发愤读书时期25岁~27岁
苏洵因此感叹折节,谢绝与他素所往来的少年,首次闭户读书,时年二十五岁。
苏洵第一次上欧阳内翰书说:「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时间实已太晚,何况一开头的时候,态度又不很认真,仗著聪明,看看与他同辈的人,都不见得比自己高明,以为读书没有什麼难。
但是到第一次应乡试举人,他却不幸落第。这次失败,使他痛自检讨,再搬出几百篇自己的旧作细读,不禁喟然叹道:「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愤然将这批旧稿,一把火烧个乾净,决心取出《论语》、《孟子》、韩愈文来从头再读,继续穷究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贯穿古今。每日端坐在书斋里,苦读不休者达六、七年,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此时,苏洵已二十七岁。所以欧阳修作墓志铭,张方平作墓表,史本传皆言:「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三字经》上也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
苏洵发愤后,读书的态度和以前迥然不同。相传有一年的端午节,程夫人看他一直待在书房里,连早餐也忘了,特地剥了几只粽子,连一碟白糖,送去书房,没有打他便悄悄地走开了!近午时分,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糖碟原封未动,然而却在砚台的四周,残留下不少的糯米粒,苏洵的嘴边,也是黑白斑斑,黑的是墨,白的是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把砚台当成糖碟,蘸在粽子上的,是墨不是糖。
生儿育女时期26岁~31岁
苏洵与程夫人结婚后,接连生了两个女儿,都夭折了。有一天,他闲逛到城中玉局观道院,看到观中一家卜卦的店里,挂著一幅画像,卜师无碍子说是「张仙」,买去供奉,有求必应。苏洵听了心动,就解下身上佩带的玉环,与他交换了,回来挂在房里,每日清晨一定上香,求子。如此虔诚的供养了好几年。他廿十六岁时,生了长男景先,翌年又生一女,是即后来嫁与程之才的幼女八娘,二十八岁时生了次子苏轼。可是长子景先却在苏轼出生后的第二年就死了。三十一岁时,又生了苏辙。所以苏辙有诗云:「兄弟本三人,怀抱丧其一。」
增广见闻时期31岁~39岁
宋仁宗宝元二年(西元1040年),苏洵到阆州(现在的四川阆中县)去探望在那儿做官的哥哥苏涣,看到哥哥治理地方成绩很好,颇受感动,不久东下出夔州巫峡,顺流而到荆州(现在的湖北襄阳县)一带,游学各地,结交有学问的师友,增加不少见闻和人生经验。
教子读书时期39岁~47岁
三十九岁回乡,在家中教两个儿子读书。
宋仁宗至和二年(西元1055年),苏洵到成都,地方官张方平很欣赏他,特地写信给欧阳修推荐他,但是没有下文。
三苏发达时期47岁到52岁
宋仁宗嘉佑元年(西元一○五六年),苏洵认为两个儿子的已学有所成,三月间便带他们去就城应试,他们取道川北,经成都、陕西翔,东下至河南。五月才到达开封,恰好连月苦雨,城中淹水,到处房子都倒塌了,苏家父子只好借住在兴国寺里。此时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权书》、《衡论》及《洪范史论》等著作,欧阳修一见大为赞赏。八月苏氏兄弟应开封府乡试,两人皆中选。
嘉佑二年(西元1057年),翰林学士欧阳修知贡举,梅圣俞参与其事。他们看了苏轼的试卷,「以为异人」;对苏辙也颇欣赏,「亦以谓不忝其家」,於是兄弟俩同第进士高等。苏轼当时二十二岁,苏辙十九岁。由於苏氏兄弟一起高中,还曾引起一场风波,落第的考生们有表示不服的,甚至怨谤纷纷。但三苏却因此很快的成名了。苏辙兄弟就正是这样在「士人」的「怨谤」中脱颖而出。这时欧阳修又特别赞赏苏洵的文章,誉为「孙卿子之书」,并献诸朝廷。於是,「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许多考生,争读他们的文章,甚至学习他们朴实高古的风格。当时有谚语说:「苏文生,吃菜根;苏文熟,吃羊肉。」是说精熟三苏的文章,就能登科及第,享有富贵,足见三苏文章受世人重视的程度。
据说,苏辙兄弟登科时,苏洵对两个儿子以一举成功,而自己却曾是科场的败将,有所感触道:「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苏洵在京城时,当时的宰相韩琦曾和他一起谈论天下大事,认为即使汉的贾谊也无法超过他。宋仁宗驾崩后,当初建造昭陵(即永昭陵,宋仁宗陵寝,在今河南巩县)时,建得比较简陋。韩琦后来任大礼使(嘉佑八年,宋仁宗崩,韩琦为宋仁宗为宋仁宗山陵使),要厚葬宋仁宗,於是紧急调拨大批人力物力建陵寝,弄得州县骚动不安。苏洵多次给韩琦写信,加以劝谏,信中甚至引《左传》「华元不臣」(华元,春秋时宋国大臣。文公卒,他厚葬文公,因此君子对他有「华元不臣」之讥)的话来责备韩琦。韩琦看后,气得脸色都变了,但为了顾全大义,乃对自己做得过份的地方作了改正和调整。后来苏洵去世时,韩琦感到十分内疚悔恨,除写诗哭悼苏洵,并说:「我对您的理解太晚了,没有人比我更感到惭愧!」
不幸的是同年的四月,程氏还没有听到两个儿子的喜讯,就一病去世了。父子三人听到噩耗,便匆匆的赶回眉山故里,料理丧事。
嘉佑三年(西元1058年)十一月,宋仁宗下令要他上京「试策论」,他上书辞谢。本来,苏洵是曾有志於当世的人,由於过去科场一再落榜,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如今,他已文名大显,权贵们也争相结交,可是,朝近仍然要对他再「试」一番,苏洵对此极为不满,不屑「以五十衰病之身,奔走万里以就试」(《与梅圣愈书》),就托病推辞了。不过,他在五千余言的《上皇帝书》中还是认真地提出了十项改革政治的建议,表达了他关心国家命运的襟怀。
嘉佑四年(西元1059年)六月,宋仁宗又下了一道诏命,催他入京。九月苏洵应诏赴京师,於是父子三人同行;他们上次赴就应试走的是陆路,这次赴京则改走水路,由巫峡出蜀。大概是想藉此机会,多游山川名胜,饱览各地景物,十二月八日抵荆州江陵,苏辙将舟中所吟之诗赋一百首,汇为《南行集》。父子三位因为天气寒冷,便暂住在江陵过年。
任官编书时期52岁~58岁
嘉佑五年(西元1060年)八月,苏洵被任命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即试用的九品小官;次年任他为霸州文安县(今河北省文安县)主簿,也不过是八品官而已。苏洵对於朝廷这种「知其才而不能用」(张方平《文安先生墓表》)的简慢态度,是颇有感慨的,写下了「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九日和韩魏公》),「并中老翁误年华」(《老翁井》)等发牢骚的诗句。
在苏洵任文安县主簿期间,朝廷要他与陈州项城县(今河南省项城县)令姚辟共同编修《太常因革礼》。苏洵认为《太常因革礼》是史书一类,他在《议修礼书状》中明确表示要:「遇事而记,不择善恶,详其曲折」,使后世能存善去恶,吸取历史教训,反对为尊者文过饰非,这种秉笔直书的态度是值得称道的。
《太常因革礼》一百卷於宋英宗治平二年(西元1065年)九月修纂完,苏洵积劳成疾,卧病不起。他本想作《易传》百余篇,而且自信是「自有《易》以来,未始有也」的空前著作,但力不从心,治平三年(西元1066年)四月二十五日与世长辞,享年5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