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唐朝担任什么官位

一、绵州府昌隆县小吏
据史料记载:“李白,字太白,少为当县小吏,后于此山读书,于乔松滴翠之坪,有十载。”(见江油李白纪念馆藏宋碑《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这段碑文中所说的“少为当县小吏”就是指“李白少年时曾经在剑南道绵州府昌隆县县衙当过一名小吏”的意思。
县令、县丞、县主簿和县尉都属于“流内官”,俗称“官”;县录事、佐史、里正、典狱、问事、白直、市令、仓督和伍佰则属于“流外官”,统称“胥吏”,李白所担任的正是后一类“胥吏”。
相对于其他“胥吏”,“县录事”的工作主要是协助县主簿进行“受事发辰,检勾稽失。”(见《唐六典》卷三十《三府都护州县官吏》),属于文职岗位,需要一定的文学功底和公文写作基础,目不识丁的大老粗是绝对无法胜任的。因此,“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的李白很可能担任的就是“县录事”。
在担任县录事期间,李白因先后作诗讥讽县令妻子和县令本人,引起县令不满。李白心中惶恐,便辞职隐居大匡山读书习剑十年。(见《唐诗纪事》引杨天惠《彰明逸事》)
李白第一次从政就这样失败了。
二、翰林供奉
天宝元年(742年),41岁的李白在东鲁(今山东)接到了唐玄宗宣他入京任职的诏书,兴奋之余,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千古名句(见《南陵别儿童入京》)。
唐玄宗诏令李白为翰林供奉。对此,李白曾自称“前翰林供奉李白”(见《为宋中丞自荐表》),这个“翰林供奉”又是个什么差事呢?
唐朝建立不久,皇家就专门从社会上招聘了一批精通文学、辞章、经学、医学、占卜、炼丹、僧道、书法、绘画、棋类等人才,让他们居住在宫中(到玄宗时期则常驻“翰林院”),随时等待皇帝召见。属于皇帝御用的差遣侍从之臣,主要陪皇帝消遣娱乐以及文章应和,是一种无品阶的差事(职),史称“翰林待诏”。
在这一大批形形色色的“翰林待诏”之中,特别受到唐玄宗重视的是“词学之士”。为了与翰林院里的其他待诏(如医待诏、棋待诏、画待诏)相区别,唐玄宗在开元十年(722年)又专门把“文词待诏”从其他翰林待诏中擢拔出来,“入居翰林,供奉别旨”,故称“翰林供奉”。
对此,唐人有详细的记载:“玄宗以四澳大同,万枢委积,诏敕文诰悉由中书,或虑当剧而不周,务速而时滞,宜有偏掌,列于宫中,承导迩言,以通密命。由是,始选朝官有词艺学识者,入居翰林,供奉别旨。”(见韦执谊,《翰林院故事》)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又把 “翰林供奉” 改称为“翰林学士”,“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其后,选用益重,而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见《新唐书》卷四十六《百官志一》)
严格来讲,李白所担任的“翰林供奉”只是一个无品阶的“职”,还不属于“官”。后来,因为李白不小心得罪了唐玄宗身边的“红人”高力士、杨贵妃等人,同时还受到张垍(玄宗女婿)等翰林院一些同僚的构陷,再加之李白泄露了宫廷机密(言温室树)等诸多原因,他在宫里实在待不下去了,只好上表辞职,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李白第二次从政也以失败为告终。
三、江淮兵马都督府从事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暂避。在逃难途中,玄宗任命永王李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为了壮大声势,李璘派遣下属韦子春带上厚礼,前后三次来到庐山,聘请在此隐居的李白出任自己的幕僚。
满怀报国之心的李白接受了征辟,并在宣州谒见了永王李璘,遂被辟为“江淮兵马都督府从事”。(见《旧唐书》卷一九下《文苑列传·李白传》,《册府元龟》卷七三《幕府部·连累》)
“都督府”是唐王朝在重要地区设置的一种地方军事机构。主要负责“掌督诸州兵马、甲械、城隍、镇戍、粮廪,总判府事”,同时还兼理民政,其驻地所在的州称为“都督府”。而永王李璘所在的“扬州都督府”正是5个“大都督府”之一。
除了主帅本人和副使之外,行军司马、判官、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要籍、随军等僚佐都是由主帅自行“辟署”,在唐代史料中,这类僚佐通常就被称为“从事”。
在这些“从事”中,副使和行军司马是指挥性职务,属于高层官员;判官为重要的执行干部,属于中层官员。一般士人到藩镇军中任职,通常先出任巡官,然后再晋升为推官或掌书记。衙推、要籍和随军则属于非正式幕职,职位卑下,通常由无科举功名或无出身背景者担任。
巡官有很多种,如节度巡官、观察巡官、防御巡官、营田巡官、两蕃巡官、馆驿巡官、转运巡官、度支巡官、团练巡官、经略巡官、都统巡官、造水巡官等等。因此,巡官的工作性质和内容也因职而异。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主帅往往还会让巡官挂一个“监察御史行里”或“监察御史”的虚衔。
推官也有很多种,比如团练推官、经略推官、盐铁推官、度支推官、东都留守推官、北都留守推官、军器使推官、神策军推官等众多名目,工作内容和职责同样因职而异,并且也往往会挂一个“监察御史”或“殿中侍御史”的虚衔。
掌书记的职责比较单一,专掌“书奏表启”,往往也会挂一个“殿中侍御史”或“侍御史”的虚衔。
掌书记的任职要求比较高,多数是由通过了明经科、进士科考试,有的甚至还通过了难度更大的书判拔萃科或博学宏词科考试的人来担任。在唐代,许多名人(比如白居易、高适、岑参、刘禹锡、柳公权、杜牧、杨炎、李逢吉、裴度等)在年轻时都担任过掌书记。但也有少数没有科举功名,但因为学术造诣或人品杰出,声名远播,也会被辟为掌书记(比如马炫、孔戡和柳恭等)。
李白虽没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却因“醉草答蕃书”、“高力士脱靴”、“饮中八仙”和“竹溪六逸”等事迹而声名远播,在全国的文人阶层中有很大影响。再加之他曾在唐玄宗身边担任过“翰林供奉”。因此,李白所担任的“江淮兵马都督府从事”很可能就是“掌书记”一职,而不会是巡官、推官等低级文职。
永王李璘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十二月甲辰引师东下,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入郡阳(见《资治通鉴》、《新唐书》)。因此,李白入幕应在至德二年正月。永王李璘兵败是在“至德二年二月戊戌”(《资治通鉴》),由此推算,李白在永王幕府中的时间前后加起来不过一个月左右。只可惜,李白这次站错了队。永王李璘的军队被唐肃宗李亨视为“叛逆”,很快就派兵加以剿灭,李璘则被乱军杀死。李白也因“附逆”之罪,被投入浔阳监狱,这是李白第三次从政,也是最失败的一次。
因“掌书记”按惯例会加挂“殿中侍御史”或“侍御史”的虚衔。所以通过《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这首诗,也从侧面反证了李白担任的职务同样也是“掌书记”。
“县录事”是吏,“翰林供奉”是职,“掌书记”虽说品阶不高,但总算是个“官”,这也是李白这一生的唯一官职,也是最高官职。
四、江南西道采访处置使幕府参谋
李白入狱后不久,宰相崔涣奉命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的运气来了。朝廷派御史中丞(类似中纪委副书记)宋若思率领三千吴兵前往河南战场对抗叛军,恰好路过浔阳。
宋若思的父亲宋之悌生前是李白的故交,宋若思当时正好还兼着“江南西道采访处置使”和“宣城太守”两个职务。“采访处置使”简称“采访使”,是专门掌管检查刑狱和监察州县官吏的大官,相当于省纪委书记兼政法委书记,权力很大。
因此,宋若思出面给浔阳方面打了个招呼,再经过一番“推覆清雪”。他不仅将李白从牢里救了出来,并且还聘为自己的幕府参谋(见《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寻阳脱余之囚参谋幕府因赠之》)。因此,李白的职务应该是“参谋军事”或“参军事”,简称“参军”。
李白在宋若思幕府中先后写下了《为宋中丞自荐表》、《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为宋中丞祭九江文》和《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等诗文。可见,李白当时所从事的主要是表疏、书启、祭祀等工作。因此,宋若思给李白的官职很可能就是“司功参军”。其府内“司功参军”的品阶应是“从七品下”(见《新唐书·百官志》)。
唐肃宗翻起了他曾经“附逆”的旧账,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这完全出乎李白的意料,重新是他跌入人生的低谷。他在夜郎待了好几年,直到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才遇赦返回江陵。
这是李白第四次从政,依然以失败为告终。两年后(762年),一代大诗人李白病逝于安徽当涂。一心要“济苍生,安社稷”的李白,始终未能如愿。
四、门下省左拾遗
李白逝世后仅仅过了几个月,唐肃宗李亨就驾崩了,唐代宗李豫即位。按惯例,新皇帝登基后通常都要下诏求贤,一是可以彰显自己求贤若渴的品格,二是也能借此树立一些声望。唐代宗也不例外,因为李白的名气大,朝廷也不知道他已去世,所以便封了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
在唐代,“拾遗”和“补阙”是两种职责相同的官职。官阶虽不高(拾遗是从八品上,补阙是从七品上),但都属于皇帝身边的诤谏之官和近侍之臣(供奉官)。而且二者都是京官,分别隶属于中书省和门下省。在中书省的称为“右拾遗”和“右补阙”,在门下省的称为“左拾遗”和“左补阙”。由于他们有资格参加早朝,并且“扈从乘舆”,所以和普通的七、八品官员大不一样。
对于满腹经纶的李白来说,这的确是个非常合适的“美差”,只可恨这顶帽子来得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