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泥鳅而想到的散文

  有专家在网上告诉我们:“泥鳅含多种营养成分,其中蛋白质,糖类,矿物质(钙,磷,铁)维生素(VB,VA,VC)的含量均比一般鱼虾高,脂肪成分较低,胆固醇更少,体内含有的艹碳戊烯酸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人体抵抗血管衰老。泥鳅性味甘平,入脾,肝,肾三经,具有补中益气,强精补血之功效,是治疗急、慢性肝炎,四肢乏力,阳萎,痔疮等症的辅助佳品。”当初在家务农时,泥鳅是再平常不过的菜肴,没想到这灰不溜秋的小家伙竟有如此高的营养价值,真所谓: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啊!

  那时在农村如果想吃泥鳅是再方便不过的事情了,就是我这个不合格的农民也知道好多捕捉泥鳅的办法。

  耘田时,身后背一个小竹箩,摸到泥鳅、黄鳝什么的往里一放,一天下来总能有不少收获。那么何谓耘田呢?(题外话,顺便说两句。)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耕耘、耕耘,不但要耕,更需要耘。耘田在我们江南水乡的水稻区当时是争取高产的重要环节.秧苗返青以后就得耘田,一番、二番、三番,这是必不可少的。耘田又是怎样的一个劳作过程呢?说起来现在的年轻人也许难以置信。就是双膝跪倒在水田里,胯下骑一棵稻苗,右手边有三棵稻苗,左手边有两棵稻苗(以前宁波人把种田人称为摸六株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必须一行一行地用双手去摸爬,补齐残缺的秧苗,去掉水田里的杂草,深挖水稻的根部让它向下生长,同时还得拔除稗草。请想一想,双腿泡在泥水里,稻叶像锋利的尖刀刮擦着皮肤,下遭蚂蝗叮咬,上受烈日暴晒......这样的劳动是何等的艰辛!幸好偶尔能捉到几条泥鳅、黄鳝,还能在心中漾起些许快慰。

  遇到难得的休息日年轻人和大孩子就会结伴出去滔车沟。三四个人一起将车沟(农田的出水沟)用泥土一截一截地堵住,然后挥动料勺、面盆等工具把水滔干,一把一把地翻转底泥,把泥下躲着的泥鳅、黄鳝、黑鱼,甚至还有甲鱼统统捉起来。战斗结束,战利品按人头分成几份抓阄分配,公平公正,皆大欢喜,然后高高兴兴回家,美餐一顿。

  炎炎夏日,水稻田那浅浅的一层田水热得发烫,泥鳅大都会钻进表泥底下去躲起来。聪敏的孩子们早半上(上午八九点钟宁波人就叫早半上)出门,沿着稻田田埂,每隔一段距离就在边挖一个深深的坑,由于比其它地方深,水就会比较凉快,当其他地方的水渐渐变烫的时候,那些懒惰的泥鳅懒于打浑(泥鳅尾巴一甩,尖尖的头一钻就钻进泥土,并将泥水搅浑,这就是打浑)三五成群地游到深坑里来避暑。这时孩子们就可以头戴笠帽,手提网兜和木桶开始收获了:一个坑一个坑地掏,少则三五条,多则十几条,轻轻松松就能满载而归。(懒惰招来杀身之祸,勤劳当然丰衣足食)

  春耕、秋收时节,稻田没有水,地面上根本找不到泥鳅的踪迹。只有在田地被翻耕的时候才会翻出泥鳅以及黄鳝。有经验的老农民,一手扶着犁梢,一手挥动着长长的“呼啸丝”(打牛的竹竿),稳稳地指挥着耕牛拉犁前行,而他的眼睛绝不会闲着,翻起的泥土中跳动着的泥鳅、黄鳝基本上逃不出他的手掌;而他后面跟着一群孩子也是争前恐后与他争抢这盘中的美餐。(要不是老农有慈善之心,孩子们怎能欢天喜地地回家)

  隆冬雪飘,百花凋零,泥鳅冬眠了。它已贮存了过冬的营养,等待春天的到来。由于这个生命在地下的存在,地表的植物就会生机勃勃,这就是泥鳅草。悲哀啊!泥鳅让冬草生机盎然,冬草却在无意中向聪明人透露了泥鳅的行踪。于是乎,顺着泥鳅草,人们挖出了浑然不觉的泥鳅。

  以上种种捕捉泥鳅的手段如今已少有用武之地。因为随着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野生的泥鳅几近绝迹。市面上的泥鳅多半由人工培养。

  “外面的天晴了,雨也停了,我们去捉泥鳅,小哥哥好不好?”此情此景,何日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