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解说一下:古林清茂禅师拾遗偈颂·送久侍者再参天童和尚

古林清茂禅师拾遗偈颂·送久侍者再参天童和尚

优昙花正开。嗅着无香气。

若是真道人。端的知来处。

动静即乖差。思量成巧伪。

坐断上头关。着着超言义。

鄞江久侍者。出处有高致。

祖道曾遍参。风骨颇灵异。

有如八骏驹。一跃三万里。

因思老隰州。光明照天地。

荷负洞上宗。传持西祖意。

回互立正遍。不犯分五位。

昔日登其堂。此行复归去。

击碎珊瑚明月珠。凤栖不在梧桐树。

这是禅宗的一首偈颂,里面有类比和各种典故和古代常识,网上可以查阅的内容很少,很不好解,我在这里试解,以抛砖引玉,希望有识之士共同完成。
禅宗的宗旨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它认为最高真理是不可言说的,最高真理蕴含在每个事物每个人之中,只有个人亲身体验到了,你才最终获得了它。最高真理强调亲身体验,无法通过语言来传达。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就是古代的禅宗大德带教弟子往往无话可说,也不能说,他们会通过各种看似矛盾和难以接受的方式答非所问、呵斥弟子等等,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弟子突破语言的束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由向外的驰求转而向内探索,明心见性!但是对于一心求道又没有觉悟的弟子,会觉得这些语言和行为难以接受,也体会不到禅师的良苦用心,所以很多弟子在求学多年后会自己选择或者禅师推荐到另外一名禅师处继续学习,可能另外一位禅师的“方法”会使其开悟。了解了以上一些禅宗常识后我们可以来看本偈。
第一个四句,“优昙——来处”,这里有一个类比,把最高真理比作优昙花,昙花正开,你却闻不到香味,就好像自性本自具足,不假外求,没有悟道的人永远也不明白。悟道了才会知其来处,才会明白。前四句说的是禅宗的根本特点。
第二个四句“动静——言义”,说的是禅宗探索的方法不能依靠言语,一旦依靠言语传递,依靠思维思索,最高真理立刻就变了样子,就不再是我体验的最高真理了,因为体验性的东西无法通过语言描述,只有你和我都吃饱了,饱才能称为我们共同的经验,而我告诉你的饱并不是饱本身,如果你没有这个经验,我是没有办法让你知道的,只能你自己去吃!并且禅宗还宣称开悟无法通过智性的思考来获得,它反对思考,而强调体验,与万物同感!这一点确实另大多数对禅有兴趣的朋友头疼,因为我们向来认为智力无所不能,也是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探索外界的工具。但是禅宗不然,这也是它超越的地方,智慧决不是智力!它更贴近意志。
再下面六句“鄞江——万里”,应该是介绍古林清茂禅师的这位徒弟,即“久侍者”,服侍了他很久的人,也在禅师这里学习了很久未开悟。说他这位徒弟出身不俗,相貌非凡,也曾经遍游祖师道场。
再下四句“因思——祖意”,说的应该是开头的天童老和尚,古代人常以地名称呼某人,可能这位天童寺的禅师家乡在山西隰州。我在网上查了一下与清茂禅师同时代的天童寺禅师,并没有详细的介绍,因此不能确定是哪位禅师。清茂禅师说他道行高深。此人是曹洞宗传人,传承禅宗教义。西祖是禅宗祖师达摩。西祖意是禅宗的一个专有名词,意为最高真理。(另外天童寺在鄞江,这位久侍者也是鄞江人,可能清茂禅师有意为之。)
再下四句“回互——归去”,是说这位徒弟以前曾经去过天童寺,如今再一次回去,在偈颂开头“再参”即有交代。
最后两句不好解,我觉得可能还是说禅宗的觉悟方法并非常法,要打破思维定式——击碎珊瑚,最高真理也不是在语言尽头,指月之手并不是月亮本身——凤栖不在梧桐树。
以上拙见,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