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不能表达心量与语言道断散文

  本题目意思是说语言不能准确表达心中所想的,心所幻化的境界,心所感悟的境界等等。它只是一种描述而已,语言也不能表达那个道。修行的那个“道”,中性的那个道。

  法华经上说:“佛平等说,如一味雨,随众生性,所受不同。”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讲了这许多经,只为对治不同的心,因不同的人思想境界、文化背景、社会阅历,无始以来的习气都各不相同而讲这样许多经,是对治不同心性,不同根基。

  释迦佛拈花当时只有摩诃迦葉笑了。只有摩诃迦葉于佛法所证得心量或说无修无证之心量与释迦佛平等无二,佛祖才交给摩诃迦葉的大任务,将来传衣钵于弥勒佛。

  佛法区别于外道,在于以心为印,不立文字,无有语言,见自性成佛。

  现在我问大家对幸福的理解。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种说法,但那种幸福感受,可能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感受用语言、文字怎能准确表达呢?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有一张照片,站在海拔4000多米的贡嘎雪山上。后面是雾霭缭绕的大冰川瀑布,那一刻我无比骄傲与幸福。因为我终于实现儿时梦想。一个人能把理想变为现实那是最快乐的事。那就是成功。一个人可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做到了。

  你看华严殿里,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一位是文殊,一位是普贤,一位是智慧第一。一位是行愿第一。

  这就是说智慧与行愿相结合,还要做到天下第一,才能证佛祖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很幸福,这种幸福里面包含知识阅历与胆识,还有经济基础与自我可以支配的时间,这些条件缺一不可,不是求来的,是修行来的。

  又比如说,相濡以沫的夫妻生活是幸福,这个我理解不了,因为我虽谈过恋爱,但没结过婚,人家一提结婚的事,天天想佛和佛住惯了,和谁也住不了。

  所以,同样“幸福”一个词汇,在每个人心境的体现上会那样不同。故说语言,文字不能准确表达心量,这也就是日常生活中人们会有误会与矛盾的原因。

  就象你和你父母吵架、争执,常因为父母本来心里是好意,但表达方式却不好,引起你的不满。

  法华经有这样一句“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

  最后这句即是说语言表达不了“道”那境界,我在前面讲:阿弥陀佛念起来会出现水晶琉璃世界的感受,这种感受就是那个“道”。

  道是什么?道是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生不灭,它是一个“取中”的境地。你看人吃饱饭,是人体中间胃口的部分充实了。胃气满了,修道人说气满不思食,就是这个境界,所以“中间”的这个地方很重要。

  又比如,男女谈恋爱,相识相爱的过程才是最美的。这个过程也是“中”。

  又比如说,用杯子盛满水,是水充满了杯了的空间,那个空间取决定作用,空间决定杯子的用途。

  还比如说,我们住一间房子,是住房子所围成的空间里,而不是住房子的砖瓦泥土里。

  可见,事物的“中空”决定事物的性能。

  “道”也可以说是不执著,左也不执著,右也不执著。你帮我拿只笔,这个人不左不右,要走正路,要闻正法。

  不执著什么?

  不执著一句佛号,你连阿弥陀佛一天3000遍都没念过,何谈不执著,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一生下来3万声都没念过,何谈不执著。不执著,是指你念佛学佛有一定境界,出现法喜神通后,不去刻意追那个境界,不被那个放光呀,心想事成呀等等。那个境界所转而贪恋。但如果念阿弥陀佛,什么感受都没有,只能说明你不精进,不精进不可能出现感应。

  为什么呢?如果你念佛很精进,放生也常去做,供养僧人也去做,宣传佛法,或宣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也常去做,于是有了福报与功德,你肯定会心想事成的,财宝丰足的。如果你这时贪钱了就被魔境所转。繁忙的工作会使你加速生老病死,加速轮回。你可就没时间深入经藏,开大智慧了,所以要取“中”。

  一个人通过持戒修学佛法,定力与智慧要修学均等才是正法,定力多于智慧,陷入无想定,会堕入牲畜道。智慧大于定力,此人是狂慧,容易疯的。而且福报和智慧也要修习均等。福报修太多,只忙赚钱哪有时间读经呀?福报修少了也不行,一个人衣食尚不裹腹,更没时间念经,学佛了。智慧不修更不行,离开智慧,没有世间事业上的学问,你如何生存,还是要修学均等才行。这个“度”更要靠自己来把握。

  “道”这个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就说炒菜吧,那个火候的掌握是关键,火候就是“道”的境地。

  古人弹琴,要不松不紧。松了,悦耳动听的旋律出不来。紧了,琴弦容易断。

  念阿弥陀佛也是如此。佛经学习一天三个小时比较恰到好处。这是我个人体会。万行上师也这样提过。剩下时间做什么,要边工作边实践应用。(当然你每天念佛念不到三个小时,谈不上精进与入门)。

  学习过程应是先执著先认真——再实践应用,达到印记于心,再就放下,不能执著了,可是佛号要不念而念。

  举个例子,当初我颈椎有病,双手无力,总想锻炼一下臂力,就约个朋友打保龄球,我自行车没有闸,我家住平房,刚好胡同拐弯时,一个年轻男学生,骑车那情形简直是赛车呀!眼看就撞上了,我大喊一声阿弥陀佛,“啪”的一下,两个人的车都停住了,这是真的,没有妄语,那是念佛的功夫。我可以准确地告诉各位,我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念了一百万遍了,只多不少。

  我读《妙法莲华经》时,好多人劝我不要念,念阿弥陀佛一句佛号足够了,可我喜欢学习,阿弥陀佛佛号从未放弃过,《法华经》也一直在修持。

  我在这里,教各位一个迅速排杂念的方法。很奏效,诸位可以试一试,我当初只要念佛经时,旁边就开着念佛器,没完没了唱阿弥陀佛,让你杂念纷飞,让你胡思乱想,让你这潜意识也念佛号,看你还走神吗?坚持一个时期,心就专注经文了,不走神了,后来,我才明白,这样就接近耳根圆通了。

  道是讲“不二”的境界,不生才能不灭,才无有轮回,无生法忍是菩萨境地。我旁边学习道家的朋友很多,我自小就读南怀瑾先生的著作,我在成都也拜访过中国第一比丘尼隆莲佛母,还有万行上师,他们都博览群书的,佛经修学到一定程度再去博览道家的经典。

  对于道家我也有一定了解。金刚经上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有平等性智,他承认一切学派,尊重一切学派,也涵盖了一切学派。佛家与道家并不矛盾,但佛家从理论上并不等同于道家,佛家偏重于修心性,道家偏重修身命。

  有一天,你印证了佛法又不著相,就可以入无余涅盘了。这时在无量的宇宙时空里,你需要入无生法忍。没有一个成佛的法相在。但时机成熟时,众生需要点化,你也要应机说法。还是要有个法相存在,这个法相在有与无之间,可以隐可以显,不是因为怕魔扰乱就没有法相吧!不成佛了吗!

  这里还有个智慧取中,不执著的问题,不生不灭是道,宏扬佛法,以法供养如来,也是道,不能怕魔,就不成佛了吗!哪有魔呀!你哪个境界,哪个情况都不理他,不过于认真与执著,取中,就没有魔。

  我如来佛祖的三部重要经典《华严经》是佛头,《妙法莲华经》是佛身,《楞严经》是佛性宝,这三部经是大藏经中的重要三部经典。尤其《法华经》是成佛的经典。有些偏于“道”的念佛者会说:“无生无灭是佛境”、“不二”是佛境,成佛是不必的,下一尊佛是弥勒佛,要你成什么佛,你不会成魔了吧。各位不认为这样说的人也是执著吗?执著于不应有个法相在。《法华经》说的很明白,每一个读过《法华经》的人,佛祖都给他授记,将来一定成佛,那要什么时候呢?他自己修行圆满时,理论实践相结合,如说修行时,悟也成就,修行也成就,破人我相时,他的修行不靠别人,靠他自己,他一定是要修持六波罗密的。一定是要站出来宣扬佛法的,一定是谦恭而礼拜众生的,一定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相的,一定是发大菩提心的,愿救天下苍生的,不然他就没有那个气魄与心量,承担续佛慧命的大任务。

  有些人,不认同墓林僧,甚至不认同净空法师,等等高僧大德,要我说,他们要不是执著那个法相不应存在,就是出于妒忌,有本事你也来讲讲佛学,谈谈修学佛法的感受,你也能深入经藏,你才有资格评论,否则你永远是个局外人,还没有入门呢!

  南怀瑾先生说,中国的佛教都在大藏经里头。请问各位大藏经你读通了几本。佛在世时,没有法门的区别,是后人分了净土宗、天台宗、禅宗等等。为什么各位就一定执著“法门”的问题呢?《法华经》降魔的本事可大了,以定力与智慧降服魔怨,我得重病,颈椎错位连门都打不开,去好多医院都没用,就是一边持佛号,一边诵《法华经》好的,开始念8个小时,后来念3个小时,读了300多遍,诵了3年多吧,你读通《法华经》的同时,也是你自己境界的提升。可以告诉各位,极乐世界在哪?在《华严经》里,在《法华经》里,更在《楞严经》里。

  但话又说回来了,你没有一门深入一部经时。就没资格看其它经,我是《阿弥陀佛》一天有时念1遍,有时念9遍,一念10分钟念完,念通了,再念《金刚经》念了半年多,杂念愈念愈少,几乎没有,再看南怀瑾先生《金刚经说什么》。

  又在自己生活中实践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