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母亲制造幸福感纪实故事

  我发现老年人很难有幸福感,或者说,他们的幸福感让你不知所措。例如我的母亲,倘若带她去饭店吃龙虾、海参、鲍鱼,她会心疼得要命,说一只鲍鱼的价钱就能买一麻袋粮食,一盘炒三丝就能买一大筐菜,吃一顿饭的钱够我半年的生活费,你们作死呀……而且这种抱怨一直能延续很长时间,逼得你后来自己去饭店吃顿饭也觉得不对劲儿了。

  我的母亲过惯了苦日子,对幸福的认识令人莫名其妙。例如母亲的外孙女旅游时将一件价格昂贵的外套丢失,外孙女急得直哭,我母亲并没怎么当回事儿。可是外孙女不小心将十元钱的盒饭掉到地上,母亲却犹如丢了万千珠宝似的,一面俯向地面用手去捧抓沾满泥土的米饭,一面心痛地埋怨。当外孙女阻止我母亲去捡拾地上的米饭时,她不高兴地斥责说,这是粮食呀,怎么能糟蹋!现在的年轻人哪懂这个,外孙女干脆就与我母亲对着干,用脚去踩踏地上的米饭,决不让母亲再去捡这些脏东西。母亲竟然大发雷霆,要去扇外孙女的脸,并大骂:你这个糟蹋粮食的败家子,你伤天害理,小心老天爷打雷劈了你……甚至因为这件事,母亲的高血压病又犯了,头痛得厉害。后来吃药,打针,输液,折腾了半个多月才恢复正常。

  小弟说,咱妈过去穷怕了,所以老是忧心忡忡,咱只要给她送好吃的,好用的,给她递钱,让她感到很富足,她的心情自然就会好起来。于是我们兄妹几个决定轮流回家看望母亲,给母亲送这个送那个,当然最主要是送钱。谁知新的麻烦来了,母亲总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坚决要弄清我们买这么好的东西花了多少钱。大家一齐说谎,说商店最近搞促销、大减价,总算将母亲糊弄住一阵子。但给钱却不容易,母亲总觉得我们将钱给她后,回去就会过穷日子了,所以她想方设法,借口孙辈过生日、过儿童节、开学等,用红包的形式将钱退还给我们。还有时趁我们不注意,将我们给她的钱再悄悄塞回我们挂在衣架上的外衣口袋里。有时我们在路上倒拿着外衣,拍打上面的灰尘时,百元钞票就来个“天女散花”,令我们哭笑不得。我们觉得很无奈,这样下去,我们的做法只能是让母亲处心积虑,很难让母亲有好心情和幸福感。

  突然,母亲挨个儿到我们兄妹家走动起来,表面上是出来散散心,其实是来“收”我们的破旧衣服。原来她将这些破旧衣服拆剪开,缝制成手绢大小的“抹布”,有工厂收购人员一角钱一块来收购。我们都怕母亲累坏了,开始藏匿旧衣服。但大妹说母亲缝制抹布时心情很愉快,还哼着小调呢!我去母亲家,果然站在门外就能听到母亲哼着我熟悉的儿歌,而且她见我进门,立即就表情相当自豪地告诉我,她这个月缝了三百多块抹布!我表面装出惊喜的样子,心里却悲哀得想哭,母亲戴着老花镜忙碌了一个月做成的抹布,才能卖三十多块钱,都不够二弟一盒烟的钱!但为了母亲高兴,我们也就千方百计地为她创造条件。问题是现在生活到这个份儿上了,哪有什么破旧衣服呀,于是我们就将刚穿过的衣服全速给母亲。但母亲看到半新的衣服心疼得不敢拆,并瞪大眼睛批评我们浪费。然而,问题又来了,我们发现母亲缝制抹布越来越多,却堆在那里不卖。原来经济不景气,工厂开始压低收购价,九分钱收一块。母亲生气了,坚决要等到经济危机过去,收购价格再次上涨才卖。我们急得不行,二弟想出一个好点子,请他的朋友帮忙,让他们假扮成工厂的收购人员来母亲家,说是涨价了,一角二分收一块抹布。母亲欢天喜地向我们诉说她的抹布卖了好价钱。我们只得又一次高兴得想哭。

  我毕竟是写小说的,善于观察,终于发现母亲卖空易拉罐和空饮料瓶比缝制抹布更有幸福感,她每天都小心翼翼地数着空易拉罐和空瓶子的数目,并从楼上的窗户朝外望,盼着那个收废品的瘦高老头来。其实收废品的老头有好几个,但母亲说瘦高老头大方,价钱总比别的老头高几分钱。而那个瘦高老头总是星期五来,所以每到星期五,母亲就格外精神抖擞,上楼下楼腿脚也轻快。于是我们开始积攒空瓶子、空易拉罐。应该说我表现得最好,有时在饭店吃饭,看到别人扔在桌子上的空饮料瓶子,我就毫不犹豫地拿过来;有时开车看到半路上有人扔下的易拉罐,我只要能停车,就绝对要停下来捡。洗车店的小伙子见我车子的后备箱里有那么多空饮料瓶子,有些吃惊地看着我,他知道我是写小说的作家,可作家怎么会“捡破烂”卖钱?

  不久前,母亲离开我们了。我的车后备箱里还有没来得及给她的空饮料瓶子,不知怎么,我却舍不得扔。有时我们兄妹几个坐在一起,大家只要一想到那些空易拉罐、空饮料瓶子,那些还藏匿在我们床底下的“一角二分收购一块”的抹布,就不禁万分伤感。我有时在想,是母亲的老思想老得过时,还是我们新思想新得变质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