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叶莲花”指的什么?

莲花的根源何来?也许与诗人李白有关。“石作莲花,云作台……”诗人以浪漫的笔法,无比开阔的胸怀,简单而 幽美的诗句,把华山比做莲花。韩愈的“古意”诗中却说“太华峰头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华山这朵石莲花却成了小小“玉井”里的真莲花,然而直径不过3尺的水井却能生长出十丈大的花朵和船一般大的藕来。藕不但冰冷甘美,只要一片入口重病立即痊愈!这朵石莲花不仅活化了,而且成了“仙品”。莲花是生长在水里的,山上没水池,诗人只好借用“玉井”了。
到了北宋,王得臣在“登莲花峰记”中竟然把个玉井变成了“天池”。他的登山记说来亦奇,记的不是自己所见,却是华山山下遇见的僧人义海讲故事中事。“及峰顶,广约百亩,中有池,亦数亩,菡萏(莲花)方盛,浓碧鲜红;四旁则巨桧乔松,竦擢于霄汉,余奇花芳草不可识。池侧有破铁舟,触之则碎……”。元代史志经《华山志》已把玉井叫白莲池了。然而明代王履在“始入华山至西峰记”中看到的却不一样。他说,到青柯坪,恰是路程的一半,青柯坪以下鸟语蝉鸣,没有松树尽是杂树;青柯坪以上蝉和鸟都没有了,树亦单调只有松树。他在三峰上寻找千叶莲池,结果什么都没有找到。真奇怪!在王得臣前后登山的都没有见到峰顶有池有莲,唯独王得臣见了。不过仔细想想就看出了漏洞。那有登山游记不记自己亲身所见,尽记别人传闻的?那么小的池子何需用铁船嘛?华山是个道教圣地,怎么会出来一个佛门弟子?其实王履早已提出了疑问,“玉井十丈花,欺我亦已久。巅池千叶莲,寻池复何有。果是莲峰望或开,记者之辞又为谬。传闻不足信,托意不足凭。洼隆偶尔如花形,便谓此山缘此名。我来觅胜胜已盈,谁真谁伪何须证,世问图谋多耳听,未如吾眼真搜冥”。他的结论是玉井十丈花是欺人之谈,山顶那来的千叶莲?总之闻是不足信的托意的亦不能作为凭证,真假只有自己亲身去看才见分明。

这里所说的千叶莲又是什么呢?宋代后期的一些华山记中常写道“山顶有池,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因曰华山”。这几句话似乎是概括前人的说法,并没有实际的东西,既把形容千峰环拱的石莲花拉扯上了,也把托意仙化了的意境里的莲花混为一谈。这种“仙化”是与唐宋时道教盛行,希望成为神仙的人,寻找什么“仙丹灵芝”,吃了就可以成仙登天有关。韩愈亦是个迷信很深的人,他所想的也就是那种仙莲花,一片莲藕就能起死回生。这一意想又为后来人深化了一步,吃了“千叶莲”就能“羽化”成神仙了!华山这座道都圣地的名山,到这里来隐居避谷(不吃普通饭食,只吃山果)炼气修道的人不少。如后唐毫州真源人陈抟,号希夷先生,就在华山修道四十多年。今日称为希夷峡的地方就是他“登仙”(死去)时的所在,如今山下玉泉院内还有他的卧像。在陈抟之前还有前秦的王猛在华山隐居,入谷四里左右的王猛台就是当年隐居的地方。后魏寇谦之,懂浑天仪,精通算法,曾在华山修道。后汉张楷字公超曾在华山传授学生修道之法,据说能造出五里雾来,因此桃林坪一带当时叫张超雾市,亦叫张超谷。其它不出名的就数不清了。

正由于这些隐士们的成仙幻梦,把个华山的自然境物无不蒙上一层道教的色彩。

唐玄宗的妹子想成仙,特为她在莎萝坪东岩上建筑楼阁白云宫叫上方,意思是天上世界。这位金仙公主死时,传说骑着仙鹤飞向白云中去了,此后那个楼阁又名“驾鹤轩”。

东峰南侧半腰处的下棋台,传闻汉武帝登华山,碰上已成仙的卫叔卿,身穿羽衣、头载鹤帽,乘白鹿驾云东来,见皇帝对他不恭敬,生气,立即不见人了。皇帝叫卫的儿子四处找寻,后来望见卫叔卿与仙人在东峰棋台下棋。好事者在石台上放了些铁块,远处看去好象正在下的一盘棋。

相传天上玉帝的女儿三圣母就住在华山,所以又叫她华山娘娘。闲时,娘娘常到山头观望风景,看见人间生活比天堂有趣,非常想往!有个穷书生名叫刘彦昌,以采药治病为生。一天,刘彦昌来到山里采药,顺道游览华山,在山野之间与娘娘相遇,彼此都很爱慕,结为夫妻,生子名叫沉香。日子久了,事情被华山娘娘的哥哥二郎神知道了,二郎神认为妹妹不守天规,触犯了天堂的戒律天条,有罪于玉帝。于是大发雷霆,派天兵天将,逼走了刘彦昌,盗走了三圣母防守的武器宝莲灯,并将三圣母压在华山的巨石之下。沉香幸遇霹雳大仙救去抚养成人。十六年中,不畏风寒署热,不管天晴还是雨,不管有多大艰苦,总是勤学苦练,终于练就了一身好本领。沉香时刻不忘救母的事。后来时机成熟了,沉香设法盗回了宝莲灯,战败了可恨的二郎神,终于用神爷劈开了压着三圣母的巨石,救出了母亲。至今那被劈开的巨石还留在华山西峰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