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为何废后庶人张氏?

唐肃宗 开元盛世中,曾发生了一起著名的冤案,在奸臣李林甫和当时唐玄宗最宠爱的女人武惠妃的联手陷害下,唐玄宗的第一任太子李瑛及其两个兄弟以谋反罪名被赐死。随后,经过多方势力的角逐和连番累次的筛选,忠王李亨被选定为新一任太子。 但李林甫压宝的对象是武惠妃的儿子寿王,并曾四处活动,为之付出过巨大努力。那么,一旦老皇帝晏驾,李亨登位,李林甫是否会等着被放在刀俎上随意宰割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李林甫从来不是那种等着被命运主宰的人,相反,他不仅要主宰自己的命运,更要主宰别人的命运。 李林甫既然有办法让唐玄宗亲口下令一次赐死三位亲生骨肉,又如何没有别的手段让新太子李亨遭遇某种“意外”,在登基前丧身呢? 暴风骤雨般的政治冤案接二连三地击打在李亨身上。第一波:太子妃韦氏的哥哥韦坚被抓住把柄,说他在搞阴谋,想提前拥立太子登位。李亨为了扯清同韦坚的关系,对此事的应对方式是:公开宣布跟韦妃离婚。韦氏一门以及跟韦坚过往甚密的其他数十家大臣,被抄家的抄家,流放的流放,韦妃被迫剪去青丝,剃发修行。 第二波打击接踵而至:这次是太子的次一级小老婆杜良娣的父亲被揪住了小辫子,又有几十家大臣被牵连在内,太子又一次丢车保帅,宣布跟杜良娣离婚。 这一切,使太子的另一小老婆张良娣看得心惊胆战,也许,下一个目标就该轮到她了…… 二 张良娣很有可能会成为李林甫的下一个打击目标,她该如何应对这一切呢? 史称,张良娣“慧中而辩,能迎意傅合”。韦氏和杜良娣的遭遇,又给她提供了血淋淋的教训,要消灾免祸,在做人方面一定要低调,不能留给敌人任何把柄。 诚然,倘若遭致政敌的打击,她有事,李亨可能未必会有事,但倘若李亨有事,她必定难逃厄运。因此,张良娣别无选择,唯有与李亨共同进退。 张良娣与太子李亨,自此过上了清苦自守的生活,并坚决与外界大臣切断联系,不给政敌任何可乘之机。据说,有一次唐玄宗去看望他们,发现他们的生活简朴到连庭院都没人打扫。 所有的迫害,都随着李林甫的老死,终于戛然而止。接下去的日子,尽管一样艰难,接任李林甫之位的杨国忠,虽然对太子一样心怀歹意,但对太子并不能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冲击。 在安史之乱中,张良娣以自己的出色表现,宣告了大唐又一位女英雄的诞生。她的强悍作风以及坚韧的意志很快在艰难中显露出来。太子李亨一行人逃到灵武城准备对叛军反击,当此之时,情势危艰,前程暗淡,张良娣立刻发扬大唐妇女们一贯事事“巾帼不让须眉”的作风,每天晚上睡觉时,她都主动将丈夫挡在自己身后,只因为当时兵力单薄,新皇帝李亨的帐前护卫也不多,在此盗贼横行的大乱时期,皇帝的安全也得不到充分的保障。 有妻如此,李亨夫复何求?因此,待到长安光复,迎接老皇帝回归,得到正式册封成为礼仪所承认的皇帝之后,李亨第一时间将她立为皇后。从此之后,世上只有张皇后。 三 名臣李泌、名将郭子仪、太子李俶、家奴李辅国,辅臣良将,孝子忠奴,济济满堂,尽管天下还未平定,但是对于苦命的唐肃宗李亨而言,不幸之外,没有比这些人的和衷共济更能让他感到欣慰的了,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一位贤内助--张皇后在尽心辅佐着他。 但是不久之后,李亨就惊惧地发现,她的贤惠,仅仅只是艰难时期的伪装,她并不是那位愿意一辈子躲在他身后尽心辅佐他的贤妻,她的目标,并非做一名像长孙皇后那样的贤良后妃,而是成为武则天那样的一代女皇!张皇后与太监李辅国勾结在一起,一旦抓住机会,就不会再让它从手中失去,甚至还想反过来骑在主人的头上。两人里外结合,处处插手政事,史称:“(张)后与李辅国相表里,横于禁中,干豫政事,请托无穷。上颇不悦,而无如之何。” 为了拥有更高的权势,张后不停地跟群臣暗示,联名上书给她加“辅圣”的尊号。李亨禁不住张后的一再纠缠差一点答应,不过幸好有人提醒:“自古以来就没有皇后加尊号的道理,只有韦后曾加过,岂能效法!”李亨一听大惊失色:“庸人几误我!”刚好这时出现了月食,事情最终没有达成。 但是张后并未就此罢休,她将精力转而投向易储一事上面,想将现太子李俶赶下台来,让自己的儿子取而代之。 太子,国本也,岂能轻易动摇?何况天下还未平定,稍有不慎,大唐必将陷入更大的混乱之中。但是,已被权力欲望渐渐扭曲了心灵的张后,已经完全顾不了那么多了。她能做的,只有一件事:诋毁太子李俶,弄得李俶一度不敢踏入长安城来朝拜父皇。 然而,张后的如意算盘最终还是落空了:她生有二子,大的早薨,小的也夭折了。 四 武则天做不成了,将儿子推上皇位的心愿也不可能实现了,张皇后的人生,似乎已经没有任何追求了。但如果认为她会就此消停,那就大错特错了,她的想法是:即便不能让自己的儿子当上太子,那也要将现任太子李俶赶下来。 为什么?既然已经得罪了,那就得罪到底吧!何况,太子跟被张后陷害而死的建宁王向来手足情深,在行军之旅中每次跟军师李泌谈起这个兄弟来总是禁不住呜咽流泪,日后太子登基为唐代宗之后,还对这位兄弟思念不已,甚至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规格将他追认为承天皇帝。 待到太子登基,秋后算总账,绝没有自己的好果子吃,因此,好比当初李林甫对付李亨一样,张后而今除了学习李林甫的做法之外,也别无其他选择了。 但是太子一直领兵在外,深得郭子仪、李光弼等一干武将的支持,而且在平乱指挥中处事得体,已经在大唐军民心目中聚累起巨大的人气和威望,想要废立太子,谈何容易?再加上太子得到李泌的锦囊妙计:只须对陛下尽人子之孝,张后不过是一妇人,只要委曲顺之,亦何能为?他也如当初的张后一般,埋首低调做人,故此也不让张后抓到机会闹事。 唯一的机会出现在唐肃宗李亨即将驾崩的那个夜晚。 为了权力,张后和大太监李辅国曾经结成了同盟,同样,为了权力,他们又发生了决裂。在新君人选上,张后看中的是肃宗第二子越王李系,但李辅国是拥立现太子派--在唐肃宗李亨即将咽气的那一刻,新一轮你死我活的争斗又上演了。 跟李辅国比起来,张后的优势是能吹枕边风,对唐肃宗施加更直接的影响,但唐肃宗不省人事之后,她手里就只有一部分拉拢过来的宦官能提供支持,而李辅国手里则掌控着足以左右局势的力量-禁军。 李亨奄奄一息之际,张后认为时机已到,立刻纠集了一批内廷宦官,准备拥立越王李系登基,与此同时矫诏召太子李俶入宫,想将其诱杀在内宫。 但是李辅国却提前听到了风声,他立刻伙同另一位大太监程元振行动起来,赶在半路上将太子截下,送到别的地方保护起来,随即调集大批禁军,入宫剿杀张后一党。 张后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逃到李亨的寝宫寻求最后的保护。 气若游丝的唐肃宗先是看到自己的老婆惊慌失措地跑进来向他求救,继而又看到一群挥刀舞剑的人凶神恶煞地闯进这个本该是禁卫之地的寝宫,为首的,正是胆大包天的家奴李辅国。面对行将入土的皇帝,李辅国全无畏惧之感,居然粗声粗气地跟他要人。 在皇帝丈夫面前,张后被家奴李辅国揪着头发拖了出去。 人既然抓到了,以李辅国为首的作乱分子也就收拾收拾回家去了,他们就这样将皇帝给遗忘了--唐肃宗李亨就是这样被活活吓死的,给他吹响送葬进行曲的是一个凄厉无比的叫声,那是一个绝望的中年妇人在脑袋离开脖子前发出的最凄惨的哭号之声! 她,最后留在史书上的身份就此变成了:肃宗废后庶人张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