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常山的故事。

在常山,有两则关于苏东坡的传说,充分体现了常山人与苏东坡的深厚情缘。
  一说苏东坡继室王闰之是常山人。王闰之,史称是苏东坡原配王弗的堂妹,是四川眉山王介女儿。但在常山县东案乡上源一带(王中甫后代集聚地),却传说她是常山人,并且传得有声有色,说“当年苏东坡自己也作诗说王闰之是常山人”,而且“王闰之与常山王介曾父女暗中相认”。
  “苏东坡作诗说王闰之是常山人”是真的吗?经查阅相关史料,发现元朝陈秀明《东坡诗话》记载有这样一则故事:“坡公自湖州赴京师下狱,惟长子苏迈随侍,坡公嘱之曰:‘外面无甚事,每日送饭,须以肉;若消息不好,则送鱼;大不祥,则具鱼鲊以进。’迈从之。在狱三月,旨未下。适苏迈有事他往,委一戚代送,而忘其嘱,误送鲊与鱼至狱。坡公虑不免,而绝无恐怖之意,惟伤不得见子由(其弟苏辙),遂作诗二律寄之。”苏东坡所寄“二律”即《予以事系御史台狱遗子由二首》,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柏毫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要统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奂吾子,身后牛衣丑老妻。他日神游定何所?还乡应在浙江西。
  诗的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我死后魂魄游往哪里?如果死后还乡(安葬)应在浙江西部。分析苏东坡这首诗,“浙江西”指的应是王闰之娘家,所以“还乡应在浙江西”的用意是,叫王闰之领着苏迨、苏过回娘家,他如被处死,就让苏辙将他葬在妻子娘家周边,以便将来与王闰之合葬在一起。按此解读,王闰之应是“浙江西”人,联想到浙江常山正好处在钱塘江上游、浙江西部,且“王闰之与常山王介曾父女暗中相认”,王闰之应是“浙江西”常山人。苏东坡此诗所说的“浙江西”,究竟是否如上之意,苏东坡死后不去四川眉山却要到“浙江西”究竟是何原因?想来也是疑问多多。
  “王闰之与常山王介曾父女暗中相认”,到底是推论还是事实?答案:也许只是一种巧合,而且是太巧合了。因为王闰之的父亲名叫王介,眉山王介却偏偏无法考证;同期名老常山王介,却有史可考。更令人吃惊的是,王闰之的名字叫闰之,而常山王介的四个儿子也都以“之”字落脚,分别叫王沇之、王沔之、王汉之和王涣之;苏东坡与王闰之熙宁二年(1069)成亲跑到离家千里之外的京口,而那时王介(中甫)却恰恰家住京口,这难道是上天特意安排的巧合?
  二说“十里长风吹破(璞)石”是苏东坡途经常山的题联。相传苏东坡当年自江西婺源而来,乘舟过长风,温柔的长风之风使他陶醉,舟至破(璞)石时即有了“十里长风吹破(璞)石”之上联,可是沿江而下,却迟迟想不出下联。到达杭州之后,在游西湖之美景时才有了“三潭印月映断桥”的下联。这则传说的内容究竟是真是假,目前难以断言。据史料记载,“西湖”之名起于唐朝。“断桥”由来有二种说法:一说断桥早在唐朝就已建成,因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二说元朝才成名,宋代称保佑桥,元代称段家桥简称段桥,后谐音为断桥。“三潭印月”是因为苏东坡在杭州任太守期间致力于治理西湖,为了标志水域界限和标示湖中淤泥淤积情况,在湖中挖掘最深的地方造了三座小石塔,而后慢慢演变成现名。关于“三潭印月”的具体成名时间则说法不一,有说苏东坡在杭州时就已成名,也有版本说到了明朝才成名。不知苏东坡在杭州期间,常山的“十里长风”和“破(璞)石”、西湖的“断桥”和“三潭印月”等名称是否真的已经存在?若是真的存在,该千古传说有可能是真的故事。

  “猜想”也在情理中

  清朝嘉庆十八年(1813)重修的《常山县志·卷之十二艺文下·诗七古》中,首次补编了苏轼所作的七古诗《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王晋卿画》,并且“补编”中唯此一篇。初读此“补编”让人莫名其妙。
  此“七古诗”为何要在常山县志中记载?深究发现,嘉庆十六年(1811)夏,江西金溪陈珄来常山担任县令,因“邑乘所纪止于雍正三年(1725)以前,后此须向乡邦士大夫问之,无能求之载籍也”,他“于是慨然有修志之思”,“莅邑之明年春,绅耆不以予为鄙陋,亟亟以修志请”。于是,修志的资料征集工作开始了。传说,诸从事绅耆在“征一邦之文献”当中,从上源王氏后裔中征得苏轼《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王晋卿画》,交于县令陈珄、学博张惺哉、傅觉轩等定夺。陈珄当即召开智囊团会议研究,当时猜测:此乃苏轼对王介儿子辈的馈赠,必须予以载记,故决定予以“补编”。
  据考证,元祐三年(1088),苏轼在汴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在当年冬造访好友王巩(字定国)时,为其所藏“烟江叠嶂图”题写了上述七古诗。当时,王中甫三儿子汉之任延康殿学士、正奉大夫,四儿子涣之由杭州教授迁太学博士宣德郎已有三个多月,尤其是王涣之是苏轼和米芾共同的忘年好友,苏轼正处仕途最高峰,有可能将上述“题诗画”赠送涣之。另外,元祐四年(1089),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当时,王中甫长子沇之居杭州,按照苏轼生性放达、好交友的性格,前往造访并赠送“题诗画”也是有可能的。因此,我们说,县令陈珄智囊团的上述猜测是合乎情理的。
  不知这张苏轼题诗的《烟江叠嶂图》今藏何处?如果仍藏在常山,该是常山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