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金评梅

本人指着闪闪的星星发誓,决不谈论黄色内容,决不毒害小朋友。
本人喜欢《金瓶梅》已经十二年了。
   最开始也是小青年的猎奇心态,
   现在已经是敬畏之心了。
   《金瓶梅》是一个实录,又是一个精确的预言,预言了明王朝的灭亡。而且,明王朝表现得更差劲,偏安局面也没有维持住。自从唐朝之后,汉族一代不如一代。唐朝守不住河北,北宋守不住中原,南宋全国丢光一百年,明朝全国丢光三百年————
   《金瓶梅》最后一回里面也有一些问题,因为作者毕竟没有亲眼看到明朝灭亡。天下大乱时候,居然还有人在徐州修黄河,不知是北宋政府在修呢,还是金政府在修。一般在这个时候,进攻方挖开黄河淹城市,防守方挖开黄河挡道路,黄河往往大改道,管它淹死多少人。
   金兵占了清河县,西门家的财产居然没有损失。这金兵,还真是秋毫无犯的好军队啊,哈哈哈!据历史记录,匈奴、鲜卑、羯族、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满洲,完全不是这个样子。
  《金瓶梅》的时代,用袁宏道的两句话评价就是“朝不谋夕,恬不知耻”。《金瓶梅》一天不开禁,中国人就一天不能正视自己的问题,那就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中国就浪费一天翻身的时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地球毕竟还有五十亿年,人类历史也就是零头的零头,阶级社会更是零头的零头的零头,也没什么好悲观的。

孔孟儒家,对中国起初是利大于弊的,慢慢发展,一蟹不如一蟹,逐渐成了一套博大精深的奴隶哲学,危害中国至深至远,这也就是毛主席晚年念念不忘“评法批儒”的原因。
   孔子孟子,虽然没有找到稳定主子,就大有以牧羊犬自居的苗头。西汉初年,叔孙通开始当上帮闲,陆贾已经能帮忙。到了董仲舒,彻底卖身投靠。到了朱熹,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当个隐士的自由都没有。于是,妓女出卖肉体,文人出卖灵魂,妓女学歌诗,文人学鼓吹,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一个当妾,一个当臣,奴家和儒家混为一体,成为世界历史上的壮观景象。混得好的,成为《金瓶梅》里面的蔡状元、安进士,混得差的,成为《金瓶梅》里面的温秀才、水秀才。
   无论他们如何折腾,就是产生不了民主自由思想和现代科学,就是走不出一治一乱的历史死胡同,更挡不住资本主义世界的武攻文攻。我想质问一下这些中国人:整天在历史死胡同里面转圈圈,你们烦不烦啊?
   看了《金瓶梅》,就知道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以西门庆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有这样几个致命毛病:没有新教伦理和信用体系,严重依附而不是坚决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政权(西门庆们普遍认为:虽然俺们赚钱比较刺激,还是当地主做官比较稳当),腐蚀而不是强化国家力量和军事机器,内部殖民而不是外部殖民,过早进入垄断阶段而用不着科技创新。
   最后的结果是:政权灭亡,社会崩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再来一轮低水平重复建设。至于白银资本和黄金资本,只是外在形式的区别,货币天生是金银。

明朝灭亡于满洲和闯献,也在于经济的失败,这个《金瓶梅》中有体现,里面有头有脸的人都要穿戴貂皮。现在大家熟知的东北三宝——人参、鹿茸、貂皮,就是当年满洲的三件经济武器。说白了,人参、鹿茸是壮阳的,貂皮是摆阔的。在明朝中后期,这三样东西成了上流社会的时尚用品,比金银还走俏。一方面,明军将士军饷缺乏,饥寒交迫,在冰天雪地里和满洲殊死搏斗。一方面,达官贵人享用东北三宝,金银源源不断流入满洲。明朝财政年年赤字,这仗就没法打了。
   后来清朝和英国打鸦片战争,国内的达官贵人也还是把英国输入的鸦片、钟表、玻璃、燕窝、呢绒当时尚用品。鸦片等毒品,吸食后确实有壮阳效果。所以这仗也没法打了。龚自珍给林则徐的信件、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都谈到这个问题,我随便说说。

看了《金瓶梅》,就知道中国封建统治者的远大理想。他们希望国家是羊圈,老百姓都是吃草的绵羊,提供羊毛和羊肉。至于这个羊圈大一点小一点没有关系,只要自己有肉吃就行。他们希望家庭是鸡窝,养一群母鸡,为他们生小鸡。母鸡天天打架没关系,天下多的是母鸡。所以中国培养的是傻不愣登的绵羊和红眼睛母鸡。而当时日本丰臣秀吉的理想是:灭亡中国和印度,让天皇定都北京,他自己驻扎宁波港控制军队和贸易。所以日本培养的是大尾巴狼狗,对外是狼,对内是狗。统治者理想的差距很大程度上造成中日两国命运的差距。俺是不是应该写点童话故事?

《金瓶梅》第二十三回宋惠莲和西门庆在藏春坞山洞里面通奸,宋惠莲嘲笑西门庆:“冷铺中舍冰,把你贼受罪不济的老花子,就没本事寻个地方儿,走在这寒冰地狱里来了!口里衔著条绳子,冻死了往外拉。”这一句话,就道出了相当多的信息。
   宋惠莲家里是开棺材店的。以前棺材店有一个不成文的义务,就是用边角料做一些劣质棺材(湖北省叫“白板子”,或者叫“薄板子”,“白”和“薄”都念“勃”),专门收殓街头的无名尸首。到了冬天,乞丐往往冻死街头。剧痛死亡的人嘴巴往往是张开的。冻死却是一种缓慢的死亡。垂死的乞丐总想吃点什么东西,就往往把自己腰间的草绳往口里塞。那有什么用呢?牛马冬天吃草都要掉膘,人根本消化不了草绳。最后,冻死的乞丐把草绳咬得紧紧的,正好方便了收尸体的人拖拉尸体。
   宋惠莲棺材店出身的,她对“口里衔著条绳子,冻死了往外拉”这种场景不陌生,所以这段话完全符合她的身份。也可以让读者提前体会后来陈经济流落街头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