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辛 两位诗人

苏辛是北宋的苏轼与南宋辛弃疾的并称,二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高佑釲《陈其年湖海楼词序》引顾咸三语曰:“宋各家词最盛,体非一格,苏、辛之雄放豪宕,秦、柳之妩媚风流,判然分途,各极其妙。” 自晚唐“花间派”以来,词以婉约为正宗,诗庄词媚,几成定格。到了苏轼,才以豪健纵放之笔,创豪放一派,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使词体获得了解放。
清 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苏辛并称:东坡天趣独到处,殆成绝诣…… 稼轩 则沉著痛快,有辙可循。” 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 苏辛并称,然两人绝不相似:魄力之大, 苏不如辛 ;气体之高, 辛不逮苏远矣。”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谥号“文忠”,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自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出生时,金已亡北宋13年了,第二年,宋金“绍兴和议”成,宋向金称臣。辛氏祖上没有做大官或成大文人的,但“忠肝义胆,千载家谱”。毕竟时势造英雄,稼轩是在沦陷区百姓饥啼呼号的民族义愤的情绪中长大的,他的独立意志与民族自尊与日俱增。当1161年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时,年仅21岁的辛弃疾便在山东率两千余众起义抗金,而后加入农民领袖耿京部,任其“掌书记”。义军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辛为耿京谋策:只有与朝廷联合抗战,方可一举收复失地。耿从其谋,并令他奉表南归。在他完成使命北返途中,得知耿京被部下张安国暗杀而降金,他气愤填膺,飞身上马,率五十余骑直捣万马金营,在其庆功宴上,生缚叛贼张安国,金兵追之不及,他又发动张所部数万人“飞马渡江”,一路不眠不休,直趋皇帝行宫,献上战俘,斩张安国于市。这一壮举,轰动南宋朝野,打击了金兵气焰。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这一壮举,说明青年的辛弃疾就智勇双全,胆识过人,有不凡的军事才干。后来的实践说明,稼轩还是个“有干才、有作为的地方官”。如他任滁州知州时,使地处前线的滁州萧条的经济迅速得到恢复。他任潭州知府和湖南安抚使时,建立了威震金兵的“飞虎军”。他还针对南宋朝廷内部一些对金屈膝言和而得势的人,连续进《美芹十论》、《九议》等,纵横分析了敌我双方形势,系统地批判了抗战必败的谬论,而且预见金国内必乱、不久必亡。稼轩坚决抗金复国的行为与意志,得到南宋有识之士的拥戴。刘克庄赞他的《十论》、《九议》“笔势浩荡,智略辐奏,有权书衡论之风”;陆游诗称辛有管仲、萧何之才;镇江学者陈宰称辛有张良、诸葛亮之谋,寄之以抗金恢复的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