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讨厌胡适。。为什么?

两人主要矛盾是思想冲突。

胡适回国时,曾表示自己“二十年不入政界,二十年不谈政治”,也由此老老实实在大学里做了几年学问。但很快,胡适就陷入种种争论之中。

中国上世纪20年代最著名的一些争论胡适无不参与其中。在这些争论当中,胡适系统的将自己深受英美传统所熏陶的思想体系暴露于世人面前。

一系列争论让胡适赢得了更广泛的声誉,其所主张的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文化,用科学、民主、理性来取代旧有传统的思想逐步为众多青年所认知。

胡适也由此赢得了“青年导师”的声誉。胡适要做的,就是要将欧美尤其是美国的民主经验传播到中国,传播到青年人当中,并将它变为中国的现实。

此时的鲁迅,对于这些大大小小的争论,多报以冷眼旁观的态度。“胡适思想中的理想社会就是美国的民主社会,他努力的方向也就是让中国朝那个方向走。

但鲁迅心目中却并没有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存在,他对任何完美社会的宣传都是存疑的。”孙郁说。

1929年,胡适在《新月》杂志发表《人权与约法》、《我们什么时候才可以有宪法》。1932年又创办《独立评论》。胡适在这些杂志中大声呼吁保障人权,言论自由,并主张宪政民主,反对一党独裁。

回头看来,胡适有些文章对国民党的批判,其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鲁迅。

针对国民党不循法制,任意压制人权,胡适写道:

“无论什么人,只须贴上‘反动文人’‘土豪劣绅’‘共党嫌疑’等等招牌,便都没有人权的保障……无论什么书报,只须贴上‘反动刊物’的字样,都在禁止之列,都不算分割自由了。”

“胡适和鲁迅都是对当时的体制不满的知识分子,但两人所走的路径不一样,鲁迅带有左翼倾向,并带有乌托邦色彩。

而胡适遵循的是自由主义,比较重视经验和事情的操作性。但两人却有共同的底线,那就是要求社会更公平,更有正义。”

扩展资料

胡适对鲁迅的“绅士风度”:

胡适对鲁迅的某些批评与讽刺似应做出反驳才对。不然,胡适不仅丝毫没有回敬鲁迅,反而一再维护鲁迅,批评那些攻击鲁迅、贬损鲁迅的人做得太过分了。

鲁迅生前,苏雪林女士不仅没有骂过鲁迅,还写过一篇很有影响的论文《阿Q正传及鲁迅创作的艺术》,对鲁迅小说赞赏不置,给了高度评价。

文章说“好书不厌百回读”,鲁迅小说便是这样的“好书”、“好文字”。

鲁迅虽然只有《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但已经使他在将来中国文学史占到永久的地位了。”直到1936年4月,在《我创作的动机》(载《武汉文艺》)一文中,苏女士对鲁迅还是满口称赞的。

然而,1936年11月12日,即鲁迅逝世(1936年10月19日)不到一个月,正所谓尸骨未寒,苏女士便破口大骂了。

她写了一篇《与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不仅对鲁迅的著作、性格、为人全面否定,而且,一开口便是赤裸裸的人身攻击。

说鲁迅是“褊狭阴险,多疑善妒”,“色厉内荏,无廉无耻”,狂呼鲁迅为“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二十四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

专门在文坛“兴风作浪”,“含血喷人”,其杂文“一无足取”,“祸国殃民”。更妙的是,苏女士置鲁迅大量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华的文字于不顾,竟影射、攻击鲁迅勾结日本特务机关内山书店,“行动诡秘”,如何如何。

苏女士的这封信,成了当时所有攻击鲁迅言论的尖端。

在这封骂鲁信后不到一月,苏女士便又写了一书给胡适先生的信,除了重弹致蔡信中对鲁迅的那些攻击,还提出要取缔“鲁迅宗教”,劝胡适先生出面领导这份“大业”。

而自己要做个堂·吉诃德式的“先锋”,“首加鲁迅偶像以一矛”。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鲁迅与胡适: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两种气质和立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胡适对鲁迅的“绅士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