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谒秦陵散文

  我不知道怎么会再来这里——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许是来找寻上次没有找到的东西。

  骊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天下第一陵——中国始皇陵就在此山中。它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层林叠翠,逶迤曲转。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的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环境独秀,气势独居。

  六年前来此,带着两个疑问离去:其一,秦陵究竟埋藏了多少秘密?其二,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进得陵园,只见松柏依然苍翠,土冢依然高峨,此外依然是什么都没有看到。

  秦始皇即位时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寝,历时38年,动用劳役72万,建成这宏伟的东方金字塔。它仿秦都城咸阳而建,以封土为中心,外绕星罗棋布的寝殿、便殿、园寺、吏舍和种类繁多的从葬墓、陪葬墓群。整个陵园布局宏伟,气势恢弘。其埋藏之丰富,令人吃惊。除一小部分已发掘的兵马俑坑、铜车马坑外尚有600余处未经发掘。其核心部分的地下宫殿,以日月星辰为苍穹天象,以水银为百川大海,以人鱼膏为烛。秦始皇“头枕金,脚踩银”,龙舟棺椁荡浮在长江、黄河之间。整个地宫盘根错节,暗藏玄机,有数不清的奇珍异宝深藏其中。——这些都是从导游那里听说和从秦陵西侧的人造地宫中知道的,我们依然没有见到。

  站在秦陵之巅,北望渭水,惜已断流,即令孔老夫子再世也不会作“逝者如斯”的兴叹了。《史记》记载,汉时陵高115米,而今只剩55米,可见彼时是何等规模。如今,二千多年前留下的重重谜团仍未解开,陵寝中深藏着多少秘密依然无人知晓。这高高的土冢象一个天然的屏障,把那些试图穿越时空遂道、探寻历史真相的人毅然决然地阻隔在外面。而兵马俑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对公众开放,也只是对好奇的旅游者的开放——只消转上一圈,再照几张相,就可心满意足地离开。我不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工作者,操那份闲心干吗?此身大概拿不到进入暗室的钥匙,只能神交了。

  在观看竹简墙和露天文物展台时,我又想起上次未弄明白的另一个问题。秦始皇因暴政遭千古骂名,又因完成统一大业名垂千古,究竟应作何评价?记得上中学历史课时,那个戴眼镜的老教师顿脚捶胸如是说:秦皇暴戾恣睢,暴政如虎,焚书坑儒!“孟姜女哭长城”的歌谣儿时就听过唱过。先入为主的左的教育,使我年青时对作为统治者的帝王们没有好感,书读多了才有所转变。此次旧地重游,再次领略博大精深的大秦文化和决胜千里的王者之气。千古一帝秦始皇13岁登基,22岁加冕,39岁称帝。从政三十多年东征西战,横扫六合,彻底结束群雄割据的历史,在血与火中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正如李白《古风》中所云:“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建朝后开渠筑路,统一了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修筑了万里长城。这位叱咤风云的旷世英主的雄才大略和丰功伟绩是抹杀不了的。其实千秋功罪,前人早有评说,今人仍有争议,此事哪是我等草民所能定论?

  一阵的钟鼓乐把我们引入《秦陵大祭典》广场艺术表演。从文祭、舞祭、秦风浩荡三个篇章中,我们领略到大秦祭祀文化。看,百官朝拜,宫女献果,华章绮丽,轻彩漫舞。在校场练兵的表演,中我们看到金盾闪光,长斧挥舞,白旌飘荡,气势雄壮。秦始皇头戴皇冠,大袖一挥,所向披靡。想古往今来,能有几人?古今中外,何人可比?彼得大帝?岂撒大帝?拿破仑?他们统统都应拜倒在秦皇脚下!二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已学不到秦皇的王霸之气,但那决胜千里的剑胆雄心,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宏图大略,不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博大精神么?想到此,我快步疾走,复登陵顶。峰顶的风光在我眼中竞有了奇妙的变化。看,疾风千里,云飞九天,群山起舞,万壑峥嵘,一股英雄气陡地从胸中升起。我大喊一声“我来也!”此时似乎听到群山的回应。我仿佛成了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大英雄了。

  哦,再谒秦陵,我似乎找到了要找的东西。

  哦,秦始皇陵,我此生还会再来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