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阕四句慨叹流光倏忽即逝,转眼之间,青春已逝,迟暮之年已匆匆到来。第一二出句语平实自然,但欠意象与内蕴;然第三四句对这艺术上的欠缺立即作了恰如其分的补充:“桃李春风浑过了”不啻是“朱颜渐老”的内蕴,它以“桃李春风”这带有模糊性的美的意象,使人产生丰富而美丽的联想,想见诗人青春年少之时曾有过怎样令人神往的、销魂的经历。“浑过了”这一“浑”字用得极好,看似俚俗,意蕴甚丰,它既有“等闲”之意,又有“全部”之谓,用于句中就把“一切的一切全部白白流走了”的怅惆之情作了确切而完满的表达,真可谓以一当十,又能体现时代和个性的特征与风格。“留得桑榆残照”与“白发添多少”又是一组相辅相成的对应。《后汉书·冯异传》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桑榆”一向为晚年的代称。诗人这里将“桑榆”与“残照”连用,就描绘出一幅夕阳西沉,斜晖照在桑榆之间的图象,这样就把抽象的代称变成了形象的写照,把人生的暮年晚境作了富有视觉性的象征性的表述。尤其与“桃李春风”对比,更显出桑榆之年的苍凉凄恻。
此词下阕首句“江南地回无尘”即指诗人回金陵之后所过的脱离“红尘”的隐逸生涯。白朴早年身居北国,曾受教于大诗人元好问家中。元朝统一后徒居金陵,放情于山水之间,寄情于翰墨之中。“地回无尘”四字颇具匠心,诗人不说“人回”而说“地回”暗喻其徒隐江南系顺应天地运转的自然规律;而“无尘”既写出江南天明地净的山光水色,也暗喻诗人从此离开了世俗的“烟尘”。“老夫一片闲云”进一步表达了白朴晚年那种超脱、豁达的心情,他把自己比作一朵自由自在地飘逸于天际的“闲云”。此句很可能是从李白“孤立独去闲”句脱化而来,但由于主体对象的转移,而赋予了全新的内容。“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二句是此词的点睛之笔:诗人留连忘情于青山,这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钟情。
然而人的生命毕竟的是短暂的,与千万年青青的山峦相比,人生不过是流星划过长空船的一瞬,因此青山即使有情而欲留人在,也“未必”能把人常留于她的怀抱之中。诗人不仅以社会人生为背景,透视人生的价值与应有的归宿;而且以宇宙万物为参照,估量生命本体的存在——不过是一个稍纵即逝的过程。这大概就是这首小词令人回味咀嚼不已的主要原因。
二气转洪钧,万象森罗列。真赝递成褫,权实相閒设。
凿山破混沌,披沙出糠屑。方圆随范围,色相互形轧。
初用止儿啼,渐次及耄耋。本拟笼蚩愚,讵意混贤哲。
管鲍称贫交,取与先灭裂。歆宁事灌园,才品判优劣。
延陵视披裘,浅深各自别。贤者尚不免,况乃秦与越。
大道何坦夷,多岐乃颠蹶。四皓茹汉芝,临老遂屈节。
桐江学钓鱼,羊裘趋魏阙。北山矢高尚,中途纳败缺。
古今多圣贤,大半遭挫跌。周旦制礼仪,交际先玉帛。
后来田舍郎,委贽晋崇秩。太公立圜法,作俑先利穴。
龙断贱丈夫,接踵争陵夺。竺仙教分卫,欲化悭与伐。
像季繁有徒,攀援事饕餮。咄哉穷巷士,守株忍饥渴。
壮志渐销磨,委心就餔歠。嗟彼屠沽流,不少豪与杰。
受恩轻许人,身名俱泯绝。悯兹山泽臞,空瓶刺三篾。
穷巷悲回车,侯门遵磬折。造化施权巧,世途忘丑拙。
陷阱日以深,沦胥靡穷竭。咨尔如粪壤,胡为等芬飶。
咨尔如砒鸩,无容资作活。投畀东海波,波臣谢污蔑。
投畀穷发乡,八荒均一闼。堰石障狂流,泉源未消歇。
伐木尽根株,夜气生萌蘖。愿为火传薪,愿为汤沃雪。
雪消汤迸流,薪尽火随灭。报语造化工,永言戒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