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使院中新栽柏树子呈李十五栖筠

唐代岑参

爱尔青青色,移根此地来。
不曾台上种,留向碛中栽。
脆叶欺门柳,狂花笑院梅。
不须愁岁晚,霜露岂能摧。
咏物 赞美 品格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呈给友人,是用以互相勉励之意。

  开篇二句叙述移栽柏树的原因,言辞极为朴实、淡雅,颇有古韵。“爱尔青青色,移根此地来”,以如此恬静、闲适的笔触引领全文,令人如处炎炎夏日,避身于柏树浓阴之下,一股清凉之气溢满全身,令人心驰神往。

  颔联二句是诗人对这株柏树命运的叹惜:“不曾台上种,留向碛中栽。”很明显这是诗人引以自喻,即自己不能被任用于朝堂,只好兀兀效力于边塞。其实,柏树无论栽于何处,那“青青”秀色是不变的,也正如诗人不论身处庙堂之高还是居身于边塞之远,都能时时以报国为己任,其高风亮节如翠柏常青,千载而后浓阴仍能荫庇后人。

  “脆叶欺门柳,狂花笑院梅”二句运用了拟人和倒装的修辞手法,十分生动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对那些窃居高位,却不思加强自身修养、为国为民,只是一味地饰言媚上、互相倾轧、争权夺势的无耻之徒的蔑视与嘲笑。

  最后,“不须愁岁晚,霜露岂能摧”,夸赞柏树有四季常青的优良品质,足以傲视严寒。同时也是诗人自明心志,表达了任何挫折困难都无从磨灭自己一心为国的志向。

  全诗清新、秀雅,颇有建安风骨之气象。先写移栽的原因,饱含着对柏树青葱本色的赞赏;承此而叹惜柏树的命运,又蕴涵对其不弃沙漠之地,仍然茁壮成长的钦佩之情,转而贬斥杨柳与梅花的无聊、纤弱,更衬出柏树的不同凡响;最后高扬柏树的岁寒本色。全诗的意境也同这柏树之品质的升华一样登上更高的台阶。

岑参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题柳郎中茅山故居(一作柳谷汧故居)

唐代权德舆

下马荒阶日欲曛,潺潺石溜静中闻。
鸟啼花落人声绝,寂寞山窗掩白云。

游承天望广德湖

宋代舒坦

桃源二月春风起,是处农华有桃李。
调笑闻声不见人,游人只在华山裹。
华山逋客来何迟,隐隐茶林隔烟水。
满眼相思寄碧云,独立城南望山嘴。

上杭州令狐使君

唐代贯休

颜冉德无邻,分忧浙水滨。爱山成大癖,求瘼似诸身。
视事奸回尽,登楼海岳春。野人如有幸,应得见陶钧。

赣守张子智舍人寄诗送酒,和韵谢之

宋代杨万里

谁言天上张公子,飞下崆峒看晓晴。
为爱东坡题八境,却同严助厌承明。
诗来风雨荒凉後,语带江山紫翠横。
更遣麴生相暖热,十年同社再寻盟。

山中乐效欧阳公四首 其四

元代何中

千花重作阳春节,野杏山桃随处发。莫思前度看花谁,已见新坟芳草歇。

穆山山下数湾月,华山山厓千丈雪。幽人独在雪月中,要与梅花成四绝。

山中之乐谁得知?我独知之来何为!除却山家新腊酝,世间无事可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