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鹦鹉曲·夷门怀古

元代冯子振

人生只合梁园住,快活煞几个白头父。指他家五辈风流,睡足胭脂坡雨。
〔幺〕说宣和锦片繁华,辇路看元宵去。马行街直转州桥,相国寺灯楼几处。
抒情 思念 故国
赏析

  起句“人生只合梁园住”,是模仿唐人张祜的“人生只合扬州死”(《纵游淮南》)的故作奇语。接着,以“几个白头父”的闲谈和回忆,来支持这一结论。这其实就同唐诗的“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一样,表面上是抚今追昔,实质上却充满了年光飞逝的沧桑之感。

  上片出现了“胭脂坡”的地名,这原是唐代长安城中的一处所在。作者移入“夷门”,正是为了影射出此地在北宋时期作为全国都城的事实。同样,“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而曲中强调“他家五辈风流”,这“风流”无疑是属于宋代汴京的全盛时期。换句话说:“白头父”们是在演说和追念前朝,他们虽不是遗民,但父祖辈对于故国的爱国情感却一代代传了下来。这在元代是忌讳的,所以曲中的“快活煞”三字,只是作者使用的障眼法。

  白头父谈话的主题是“说宣和”,而且着眼于其时的“锦片繁华”。作为具有典型性的例证表现,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观灯。北宋汴京的元宵灯市,是天下闻名的,其时张灯结彩,火树银花,金吾不禁,连大内前的御街,也任由百姓和行人来往观赏。“辇路”、“马行街”、“州桥”、“相国寺”……“白头父”们如数家珍,表现出强烈的缅怀和神往。“宣和”是“靖康”前的年号,也就是宋徽宗在禅位做太上皇前的最后几年,下距北宋的灭亡已近在咫尺。老父们对他荒政失国的过失未予责备,却津津乐道他在元宵灯节的与民同乐,并以此作为“人生只合梁园住”的一则论据,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元代汉族百姓的民族情绪。“锦片繁华”在作者的时代已成为历史陈迹,诗人“夷门怀古”的用意与心情,可以想见。

冯子振

冯子振

冯子振,元代散曲名家,1253-1348,字海粟,自号瀛洲洲客、怪怪道人,湖南攸县人。自幼勤奋好学。元大德二年(1298)登进士及第,时年47岁,人谓“大器晚成”。朝廷重其才学,先召为集贤院学士、待制,继任承事郎,连任保宁(今四川境内)、彰德(今河南安阳)节度使。晚年归乡著述。世称其“博洽经史,于书无所不记”,且文思敏捷。下笔不能自休。一生著述颇丰,传世有《居庸赋》、《十八公赋》、《华清古乐府》、《海粟诗集》等书文,以散曲最著。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虎阜

清代王廷范

散尽游人见翠纹,坦然平旷绝尘氛。野僧不识跏趺坐,醉卧盘陀看白云。

联句(光、威、裒,姊妹三人,失其姓)

唐代佚名

朱楼影直日当午,玉树阴低月已三。 ——光
腻粉暗销银镂合,错刀闲剪泥金衫。 ——威
绣床怕引乌龙吠,锦字愁教青鸟衔。 ——裒
百味炼来怜益母,千花开处斗宜男。 ——光
鸳鸯有伴谁能羡,鹦鹉无言我自惭。 ——威
浪喜游蜂飞扑扑,佯惊孤燕语喃喃。 ——裒
偏怜爱数螆蛦掌,每忆光抽玳瑁簪。 ——光
烟洞几年悲尚在,星桥一夕帐空含。 ——威
窗前时节羞虚掷,世上风流笑苦谙。 ——裒
独结香绡偷饷送,暗垂檀袖学通参。 ——光
须知化石心难定,却是为云分易甘。 ——威
看见风光零落尽,弦声犹逐望江南。 ——裒

三月晦日闲步西园

宋代杨万里

岭南春去尽从伊,元自无花可得飞。
只有草花偏称意,强留蝴蝶不教归。

甘雨昨日足

元代丁复

甘雨昨日足,今日岂不游。文漪散清沼,绿树未惊秋。

步出西郭门,浩浩江汉流。危樯隘川浦,乃有远人舟。

江租赴海漕,惊沙无定沤。号呼走群吏,肉食怀鄙谋。

及时不归耕,卒岁何用周。悄悄绿发子,还家多白头。

为农极凋瘁,犹用苦诛求。

和刘补阙秋园寓兴之什十首 其五

唐代朱庆馀

深斋尝独处,讵肯厌秋声。翠筱寒愈静,孤花晚更明。

每因逢石坐,多见抱书行。入夜听疏杵,遥知耿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