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净居寺(并叙)

宋代苏轼

净居寺,在光山县南四十里大苏山之南、小苏山之北。
寺僧居仁为余言:齐天保中,僧思惠过此,见父老问其姓,曰苏氏,又得二山名。
乃叹曰:吾师告我,遇三苏则住。
遂留结庵。
而父老竟无有,盖山神也。
其后僧智凯见思于此山而得法焉,则世所谓思大和尚、智者大师是也。
唐神龙中,道岸禅师始建寺于其地,广明庚子之乱,寺废于兵火,至乾兴中乃复,而赐名曰梵天云。
十载游名山,自制山中衣。
愿言毕婚嫁,携手老翠微。
不悟俗缘在,失身蹈危机。
刑名非夙学,陷阱损积威。
遂恐死生隔,永与云山违。
今日复何日,芒鞋自轻飞。
稽首两足尊,举头双涕挥。
灵山会未散,八部犹光辉。
愿従二圣往,一洗千劫非。
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
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
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雪中次偶武翁韵

明代谢晋

顷刻交衢积尺馀,翻翻缟带远随车。寒侵纸帐春云薄,光映灯窗夜色虚。

望断人来那有棹,欲寻梅去恐无驴。闭门僵卧几三日,枕冷床头一本书。

元夕与莘老俱宿斋因寄莘老

宋代彭汝砺

零雨其濛春始和,明星有烂夜如何。笙篁故与风声远,灯火疑添月色多。

渐老自能忘世味,欲明更起看天河。定留太一青藜照,愿寄荆人白雪歌。

书所见 其二

明代郭奎

黄犊饮溪芳草满,青裙挑菜碧芹肥。故山好处多如此,湖上春风我忆归。

寄耒阳令严坦叔

宋代戴复古

士元堂上坐,千载仰清规。
百里宜民政,数篇怀古诗。
江连杜甫墓,水落蔡伦池。
公暇登临处,宁无忆我时。

和答河间李主事旦

明代程敏政

伏腊年来尽可支,鸡栖豚栅拥茅茨。病魔却苦无虚日,酒量那能及往时。

一任野翁閒竞席,几将衰发笑临池。饮情只有看山约,百遍相招总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