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沈下贤

唐代杜牧

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径苔芜不可寻。
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
追忆 怀人 赞美
赏析

  首句“斯人清唱何人和”,以空灵夭矫之笔咏叹而起。句中用一“清”字,使此诗意境的清迥拔俗与文辞的清新秀朗一齐写出。全句亦赞亦叹,既盛赞沈下贤诗歌的格清调逸,举世无与比肩;又深慨其不为流俗所重,并世难觅同调。

  沈下贤一生沉沦下僚,落拓不遇。其生平事迹,早就不为人知。当杜牧来到沈下贤家乡吴兴的时候,其旧日的遗迹已不复存留。“草径苔芜不可寻”,这位“吴兴才人”的旧居早已青苔遍地,杂草满径,淹没在一片荒凉之中了。生前既如此落寞,身后又如此凄清,这实在是才士最大的悲哀,也是社会对他们最大的冷落。“清唱”既无人和,遗迹又不可寻,诗人的凭吊悲慨之意,景仰同情之感,充分地表达出来。

  三、四两句,就从“不可寻”进一步引发出“一夕小敷山下梦”来。旧居遗迹虽“草径苔芜不可寻”,但诗人的怀想追慕之情却悠悠不尽,难以抑止,于是便引出“梦寻”来:“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诗人的梦魂竟在一天晚上来到了小敷山下,在梦境中浮现的,只有鸣声琤琮的一脉清流和洁白澄明的一弯素月。这梦境清寥高洁,极富象征色彩。“水如环佩”,是从声音上设喻,柳宗元《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月下闻水之清音,可以想见其清莹澄澈。“月如襟”,是从颜色上设喻,足见月色的清明皎洁。这清流与明月,似乎是这位前辈才人修洁的衣饰,宛见其清寥的身影;又象是他那清丽文采和清迥诗境的外化,宛闻其高唱的清音孤韵;更象是他那高洁襟怀品格的象征,宛见其孤高寂寞的诗魂。“襟”,古代指衣的交领,引申为襟怀。杜牧《题池州弄水亭》诗云:“光洁疑可揽,欲以襟怀贮。”光洁的水色可揽以贮怀,如水的月光自然也可作为高洁襟怀的象征。所以,这“月如襟”,既是形况月色皎洁如襟,又是象征襟怀皎洁如月。这样地回环设喻,彼此相映,融比兴、象征为一体,在艺术上是一种创造。李贺的《苏小小墓》诗,借“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的想象,画出了一个美丽深情的芳魂,杜牧的这句诗,则画出了一个高洁的诗魂。如果说前者更多地注重形象的描绘,那么后者则更多地侧重于意境与神韵,对象不同,笔意也就有别。

  这是交织着深情仰慕和深沉悲慨的追思凭吊之作。它表现了沈下贤的生前寂寞、身后凄清的境遇,也表现了他的诗格与人格。但通篇不涉及沈下贤的生平行事,也不作任何具体的评赞,而是借助于咏叹、想象、幻梦和比兴象征,构成空灵蕴藉的诗境,通过这种境界,想象出沈下贤的高标逸韵。全篇集中笔墨反复渲染一个“清”字:从“清唱何人和”的寂寞到“草径苔芜”的凄清,到“水如环佩月如襟”的清寥梦境,一意贯串,笔无旁鹜。把避实就虚和集中渲染结合起来,显得虚而传神。

杜牧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周明府国镇寄诗有招隐之意次韵以报之

宋代李彭

绝壑平生深遁逃,相期推毂敌英豪。绿葵白薤堪扶老,黄帽青鞋非养高。

薰浴悬知惭管葛,经纶何敢望崔毛。新诗如对故人面,清夜不眠鸡屡号。

雨晴复赋一绝

宋代石介

过关何事懒摇鞭,酷爱三峰落马前。
天气清明新雨后,山光日色满秦川。

出郡传舍哭范仆射诗 其一

南北朝任昉

平生礼数绝,式瞻在国桢。一朝万化尽,犹我故人情。

待时属兴运,王佐俟民英。结欢三十载,生死一交情。

携手遁衰孽,接景事休明。运阻衡言革,时泰玉阶平。

浚冲得茂彦,夫子值狂生。伊人有泾渭,非余扬浊清。

将乖不忍别,欲以遣离情。不忍一辰意,千龄万恨生。

松室调琴

明代陈颢

一室大如斗,床留三尺琴。苍松存古操,灵籁发遗音。

鹤语惊秋冷,乌啼觉夜深。惟应贞白叟,会取伯牙心。

绍兴辛巳秋过浯溪诵简斋诗因用其韵

宋代陈从古

浯溪一股寒流碧,耸起双峰如削壁。
两公文墨照溪津,到今草木增颜色。
想当忠愤欲吐时,尽把江山供笔力。
我来吊古不胜情,岂但登临爱泉石。
渔阳旧事忍再论,仅赖令公安反侧。
书生百感夜不眠,起读新诗转凄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