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晚春归山居题窗前竹 / 暮春归故山草堂诗

唐代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谷口 一作:溪上)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赏析

  《全唐诗》卷二三九与卷一五〇均录此诗,作者一为钱起,一为刘长卿。一般选本多编在钱起集下。

  此诗开篇点题。“谷口”二字,暗示了题中“故山草堂”之所在;“春残”二字,扣题中“暮春”;以下几句都是“归”后的所见所感,思致清晰而严谨。谷口的环境是幽美的,诗人曾说过:“谷口好泉石,居人能陆沉。牛羊下山小,烟火隔云深。一径入溪色,数家连竹阴。藏虹辞晚雨,惊隼落残禽。”(《题玉山村叟屋壁》)春到谷口,更是别具一番景色。然而,此次归来却是“春残时节”,眼前已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了。木兰花比杏花开得早,所以诗说“辛夷花尽杏花飞”。一“稀”、一“尽”、一“飞”,烘托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一派空寂、凋零的气氛。

  然而,在这冷落寂寥的氛围中,诗人都却喜地发现窗前幽竹,兀傲清劲,翠绿葱茏,摇曳多姿,迎接它久别归来的主人。诗人禁不住吟诵出:“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怜爱的就是幽竹“不改清阴”。“不改清阴”,极其简练而准确地概括了翠竹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的特征。“月笼翠叶秋承露,风亚繁梢暝扫烟。知道雪霜终不变,永留寒色在庭前”(唐求《庭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你东南西北风”(郑板桥《竹石》)。诗人们讴歌的都是它“不改清阴”的品格。在这首诗中,钱起正是以春鸟、春花之“改”——稀、尽、飞,反衬出翠竹的“不改”,诗人爱的是“不改”,对于“改”持何态度,当然就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诗的一、二句并没有赞美春鸟、春花之意,更没有为它们的消逝而惋惜,而是在感慨它们随春而来,随春而去,与时浮沉,不能自立于世的品性。

  “画有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诗也可以说有在言中者,有在言外者。“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以流水对的形式,用由人及物,由物及人的写法,生动地抒发了诗人的怜竹之意,和幽竹的“待我”之情。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中,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畏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所以它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它那深刻的蕴涵又给人无穷的回味。前人说:“员外(钱起)诗体格新奇,理致清瞻。文宗右丞(王维)许以高格”(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或许指的就是这一类诗。

钱起

钱起

钱起(722?—780年),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读兰皋先生集

宋代缪志道

自少从诸老,如公能几人。
斲轮推老手,削锯妙惊人。
人物九泉古,诗名千载新。
矮窗遗稿在,一读一沾巾。

唐儿歌(杜豳公之子)

唐代李贺

头玉硗硗眉刷翠,杜郎生得真男子。骨重神寒天庙器,
一双瞳人剪秋水。竹马梢梢摇绿尾,银鸾睒光踏半臂。
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画空作唐字。眼大心雄知所以,
莫忘作歌人姓李。

喜才元过洛小诗招饮

宋代司马光

素发各垂领,旧交相见稀。
不唯春物好,况是锦衣归。
洛社冻醪熟,伊鲂丝脍肥。
南轩已洒扫,命驾不须违。

补作朱文直公挽诗 其一

清代陈曾寿

卓尔瞻湖学,襜如正礼曹。小颓非迹近,大节薄名高。

去国行吟悴,穿藜结集劳。琼琚缄至痛,一代振风骚。

德斋诗为林左司赋

元代蓝智

君子慎明德,斋居静而深。谐以山水趣,契兹天地心。

沈潜见至理,显敞纾袢襟。列几有群书,当窗自鸣琴。

推之方寸间,四海希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