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

宋代陆游

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尘到两京。
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
怀古 凭吊 感慨
赏析

  诗的前两句,高度凝练地追述了杜甫亲身遭际的战乱背景。由于唐玄宗晚年的淫奢昏聩,触发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中原大地顿时惊惶纷乱,两京相继失陷,玄宗仓猝奔蜀,多年的繁华景象化作一片狼烟胡尘,大唐帝国的“太平盛世”从此一去不返。这是对历史的沉痛回顾,也是对当世中原沦陷、金人主北的现实形势的概括。诗人巧妙地抓住了历史惊人重复的现象,在追念怀古的同时,又曲折地反映了当今国土沦丧的时世,一箭双雕,天衣无缝。正如《唐宋诗醇》引张完臣所云: “‘草草’二字,状尽衰世景象,谓之咏少陵可,谓之自咏亦可。”

  诗的后两句,概写杜甫乱后的遭遇及晚年寄居于此的情状。当年肃宗初立,杜甫自沦陌的长安潜逃奔风翔投效,任左拾遗。长安光复,又随驾入京。可是这样忠心为国的老臣,却因疏救宰相房瑭而不公正地被贬官华州司功参军。适又遭受大饥荒,被迫奔蜀,流落西南。报国济世壮志不酬,忧国忧民之情难消,悲愤哀凉,辗转万里。晚年时,穷困潦倒、贫病交迫,于是买舟东下归里。陆游在龙兴寺凭吊当年杜甫的寓居时,不禁联想当时情势,想象那时的诗圣在此的情状,老诗人面对凄凉萧瑟的秋景,怀着孤寂、悲凉、忧愤的心境,独伫寺门,谛听阵阵汹涌悲壮的江涛声。陆游在诗后自注云: “以少陵诗考之,盖以秋冬间寓此州也。寺门闻江声甚壮。”陆游与杜甫所处的时代及个人的遭际十分类似,两人的理想,追求与爱国精神也毫无二致,因而这阵阵江声同样敲击着不同时代两位大诗人的心房,悲壮呜咽的江涛正是他们真实心声的共同写照。涛声将大自然的景与诗人的情交融应合,也将古今两位大诗人的心灵交融应合,吊古即是抒今,借前人之情来抒发自身的悲愤,大有“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的深沉感慨。

  全诗吊古伤今,借历史喻现实,借历史人物表现自己的情怀。意境是博大的,一实一虚,是两个时代的缩影。画面是广阔的,万里风烟入画幅。尤其令人惊叹的是;诗人善于把诗歌从千军急进的宏大战役,浪迹万里的苦难历程,一下缩小到龙兴寺门前,画出孤独者倚门而立,侧耳而听的死象,成为特写镜头。江水在奔啸,人物在静听,一静一动,为全诗创造了感伤的气氛,加浓了诗情。诗的风格,沉雄中不乏细腻;诗的结构,紧密中显得松活,诗的语言,雄浑中透出朴素之美,确是一首吊古佳作。

陆游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子夜歌

清代姚燮

寒风机上秋,愁绪如丝抽。制衣寄欢着,欢身有妾愁。

寄赠张石窗大尹

明代孙承恩

忆昨文场识俊英,五茸出宰看君行。编氓久习循良政,老我能无桑梓情。

共说姚崇春有脚,悬知子产颂将成。凭谁试上高城望,万里天空月正明。

又写怀 其三

明代张天赋

坐老山斋觉病侵,一天鱼鸟障氛尘。雕虫深愧苏公学,负米宁辞子路贫。

蕙芷得时香楚畹,江离有幸傍阳春。梅花无分离骚卷,路远何凭达美人。

送王正卿归隐东湖分题得钓石

元代张仲深

苍岩郁峨峨,沧波靓涓涓。水山蕴灵秀,人物储清妍。

步寻钓石处,抚迹心油然。达固登岩廊,穷当处林泉。

未论磻溪高,尚友羊裘贤。江海多风霾,洪涛政滔天。

抱怀砥柱姿,容默思自全。嗜此水山嘉,盘遨送流年。

坐拂石上云,永啸清风前。

和冯慕冈年兄五诗 其二 易帽吟

明代曹于汴

昔闻头象天,无乃非骨肉。我生发未燥,郑重忻修沐。

郑重固郑重,小帽如冠玉。乌纱贵且荣,乃至忘初服。

我首生于天,可黝亦可华。我冠制于君,可帽可乌纱。

皇恩自浩阔,髡钳不汉家。易冠以小帽,不殊纯易麻。

帽下头颅直,一举戴旻苍。上士薄斯语,不冠忧惶惶。

中士契斯语,不冠乐洋洋。下士嗤斯语,不冠胡凉凉。

相契不相薄,毋宁幸相嗤。贤人解其冠,天下无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