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听雨

元代虞集

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莫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写雨 孤独 思乡
赏析

  全诗较短,只有四句,大体上可分为两个层次。前两句为第一个层次,主要写诗人在殿内值夜的环境。头一句写诗人值夜时坐在屏风中间,两鬓斑白,已经是五十多岁年纪的人了。人老头发首先从鬓毛白起,故日“鬓毵毵”。第二句写红蜡的烛光在夜深中摇曳跳跃。以上两句诗为读者描绘出一种死寂冷清的环境。从空间环境看,周围是宫墙深院,身边是“屏风围坐”,身处“重重帘幔”之中。从时间环境看,诗人已进入了“鬓毵毵”的暮年,节令已是寒食前后,春寒犹在,时间是夜深。从亮度上看,也只有一点点绛蜡的摇光。如此一点亮光,很难抵御夜深的漆黑,诗人独自一人处在这样一个时空环境里,心情上必然产生一种重压感。如此漫漫长夜,给诗人提供了一个反思的环境。

  诗的第二个层次由写环境开始自然过渡到写心境。第三句是全诗的过渡句,即由第一、二句的写环境向第四句的写心境过渡。诗人从26岁入大都为朝官,在北方生活了近三十年时间。不难想象,“京国多年”,已经习惯了北方的生活条件,可以说是作为一个南方人的常情尽改。但是,诗人的乡音不会改。如唐代诗人贺知章,虽然“少小离家老大回”,最终还是“乡音无改”。更为重要的是,诗人的江南人意识不会变,诗人的思乡情不会变。所以,诗人在“忽听春雨”之后,自然会“忆江南”。“忽听”二字不可忽略,极富感情色彩。从前三句看,诗人的反思是深沉的,心情是郁闷的,乡思是浓烈的。“忽听”使诗人的感情来个大转变,于寂寞中忽然听到春雨来临的惊喜之情跃然纸上,使其精神为之一爽。色调也开始由暗淡变为明快,这是给诗人带来向往、希望、思念的春雨。诗人“忆江南”,不仅仅是因为春寒犹在的北国比不上“杏花春雨江南”,而主要是因为诗人年纪老大、仕途坎坷。诗人在翰林时“承顾问及古今得失,尤委曲尽言”,“谏或不入,归家悒悒不乐”。一些同僚“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谗言一时不能奏效,“则相与摘集(虞集)文辞,指为讥讪”。在此种情况下,诗人时时想退出政坛,告老还乡。

  全诗言语平淡而自然,但却含有丰富的底蕴,浓浓思乡之情藏在淡淡哀愁之中。

虞集

虞集

虞集(1272~1348)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李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虞集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出门

宋代裘万顷

出门复入门,吾行竟安之。
携书北窗下,翻阅聊自怡。
有怀千载人,掩卷还嘘欷。
采采首阳薇,恋恋商山芝。
一裘或终身,欣然钓江湄。
斯人不可作,斯道日湮微。
目前稻梁谋,凫雁方齐飞。
青田寂无音,岁晚将畴依。
慎勿出门去,尘埃染人衣。

九用前韵 其二

清代丘逢甲

金币全输玉并俘,止兵幡未下驺虞。六宫急作抛家髻,三界难飞召将符。

殿下雷颠尝大敌,军中风角走妖巫。即今神圣犹争颂,莫笑当时莽大夫。

新晴

宋代杨万里

瑶霜珠露两相鲜,玉宇金钲万里宽。
欲作一晴多少日,早知秪费数朝寒。
暴禾场里鸡豚乐,试笔窗前纸墨乾。
儿女莫餐新淅饭,打头荷甔且输官。

北游诗二十一首 其二十一 还家

明代张元凯

十年憔悴一青袍,何事还家尚佩刀。故国凉风吹燕雀,高城落日下蓬蒿。

空庐抱影无三窟,愁鬓经秋有二毛。最是生平耽绿酒,陈卿常谪是西曹。

得孙大行书贶口号致谢介师阁老尝许表先祖知县墓旧同门下兼致恳怀

明代符锡

断鸿疏雨滞茅堂,忽道书来自帝乡。老父弱儿兼致问,綵毫云叶并能将。

山深病我疏狂久,朝退怜君应接忙。尚倚皇华速台制,敢忘千古照南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