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送天台陈庭学序

明代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塘、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赏析

  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的通常写法,多以对所赠人物进行劝勉为主。宋濂在这篇赠序中也有这方面的内容,但更多的是称道游览名山大川对写作上的裨益,并热情地希望陈庭学要重视提高个人的修养。全文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后辈的殷切希望,真情厚谊溢于言表。

  宋濂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于元末,入明后,他已是将近六旬的老人了。当时他虽地位显赫,但性喜奖掖后进,从不以长者自居。他在晚年写过不少赠序,以本文和另一篇《送东阳马生序》最为著名。

  文章的开头便紧密地结合了陈庭学的生活实际。由于他是从川蜀来到南京的,宋濂便肯定他“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说明山水确实有助于人的发展。在第三段中,作者不无遗憾地回顾了自己的一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法像陈庭学那样游览川蜀,这一段还是紧扣前文的。令人称奇的是,在第四段中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见解,即“坐守陋室”也照样可以修身养性。这其实是对陈庭学提出了劝诫:不要把游览名山大川当作提高自己的唯一途径。

  本文中关于川蜀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介绍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作者在介绍地理环境时着重描摹一个“险”字。当然,这里面不乏作者的想象成分,但更多的是从李白的著名诗篇《蜀道难》中衍化而来。写川蜀的险途,是为了诠释“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在介绍人文环境时,作者列举了与川蜀有关的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则又是为了诠释“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通篇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堪称无懈可击。

宋濂

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四十咏 其二 莫方伯如忠

明代王世贞

俯仰子墨林,所睹无长者。莫公岂不文,宛若田父社。

有抱不自璧,虽完讵为瓦。饥来玩清泌,衡门亦潇洒。

时藻汰欲空,居然余大雅。

湘山寺同客作

明代顾璘

一麾迢递天南头,名山颇惬平生游。日饱窗中列岫色,更起策杖穷岩幽。

窈曲烟霞入空翠,招邀不识神灵意。自从窜逐得逍遥,始叹风尘昔蒙昧。

升堂笑问无量师,尔住青山今几时。翻经愿从弟子列,洗钵愧乏头陀姿。

诛茅小乞岩前地,痛饮狂歌日来去。听法閒看虎伏时,怀乡莫近猿啼处。

幽花细竹俱堪怜,烧丹服药期长年。费公未启王屋鼎,华老谬语天池泉。

神仙渺茫竟难测,古往今来岂终极。但愿道路风波平,江上故园归即得。

郊庙歌辞·享章怀太子庙乐章·登歌酌鬯

隋代

忠孝本著,羽翼先成。寝门昭德,驰道为程。
币帛有典,容卫无声。司存既肃,庙享惟清。

赠欧阳生善相

宋代释德洪

薛公衣尚敝,饥肠转鸣雷。天子征辽东,细君笑靥开。

吾夫虽奇蹇,要是高世材。发必藉时耳,今岂其时哉。

往见张将军,喜曰真吾侪。三矢定天山,英声驰九垓。

房杜未肉食,席门蒙积埃。但馀王氏子,文字相追陪。

贤哉太夫人,智鉴照襟怀。尝自抚其子,国鼎真盐梅。

但未识其友,试与俱而来。窥窗见之喜,亟使罗尊罍。

果见贞观间,相逐登三台。予尝阅旧史,至此尝徘徊。

数子初未贵,踽踽蒿与莱。而彼一女子,底蕴遭窥猜。

何知娄师德,硕大非栽培。譬之万顷波,但见琉璃堆。

倔强如梁公,包抚等婴孩。掩卷发长想,鄙吝为崩颓。

吾今著田衣,百念如冷灰。功名一破甑,掉臂首不回。

颇怪欧阳生,谀语坐差排。人生如逆旅,岁月苦逼催。

悬知贤与愚,终作土一抔。美恶何足道,君亦真恢谐。

愚贤君勿取,吾肯罪形骸。不肖君谓贤,是适为吾咍。

重轻宁在子,意子定痴呆。所喜亦清散,时时过茅斋。

明日念当行,引纸研松煤。诗成极醇酽,蒲萄初泼醅。

送李仲炳归 其二

宋代李叔与

扁舟同载石头城,雨打孤蓬夜共听。愁杀明朝桃叶渡,阳关无曲柳能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