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好事近·夜起倚危楼

清代王国维

夜起倚危楼,楼角玉绳低亚。惟有月明霜冷,浸万家鸳瓦。
人间何苦又悲秋,正是伤春罢。却向春风亭畔,数梧桐叶下。
秋天 写景 抒情 国家
赏析

  这是一首把悲秋的感情和哲理的思致结合起来的小词。但悲秋的感情中结合了对人间的关爱。哲理的思致中也夹杂了一些放不开的执著。

  从上片来看,一般来说古人的诗词在写到“夜起”和“倚危楼的时”的时候,都是由于内心有某种难以言说的忧愁郁闷。那是因为当时国家的命运不容乐观,所以“夜起倚危楼”虽然可能是在写实,但“夜起”与“倚危楼”的组合,却暗示了作者内心也有某种难以言说的忧愁和郁闷。“楼角玉绳低亚”是登楼之所见。但作者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夜空。而是随着霜天寒冷的月光转向对人间的俯瞰。在月光下从城市的高楼向下看,最显眼的大约也就是一片屋顶。但作者不说“万家屋顶”而说“万家鸳瓦”并非只是因为“鸳瓦”这个词更关丽。因为“万家鸳瓦”令人想到人间千家万户的美好生活。

  下片虽然有“春风亭畔”有“梧桐叶下”。似乎也是写景,实际上却是议论,哲理的思致主要表现在下片之中。伤春与悲秋是诗人的传统,但伤春其实是不愿意看到青春和美好欢乐时光的离去,悲秋其实是不愿意看到衰老和摧伤打击的到来。这种感情本来是人人共有的,诗人只是用诗的语言把这种悲哀表达出来而已。而四季的轮换和春秋的代序是自然规律,不可能因人的愁肠而改变。同样,人的过去和未来也不是自己所能够完全把握的,一生之中不断为此而悲伤痛苦岂不是徒寻烦恼。

  正是由于有了这种觉悟,诗人才能够对春秋的代序和盛衰的交替有一种冷静的明察,能够“却向春风亭醉,数梧桐叶下”。这一句,说得实在很妙。“春风”,是欣欣向荣的春天的象征;而梧桐是秋天落叶最早的树木。当梧桐的第一片叶子飘落下来的时候,秋的肃杀便开始一天比一天通近了。所谓“春风亭”,不一定真有此亭,作者只是通过春风与梧桐的对比来表现出这种对哲理的体悟而已。

王国维

王国维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忆昔行三首 其二

清代王润生

忆昔同治之三载,王师航海来江东。苏常郡县次第下,炊烟渐起荆榛丛。

畴道遗黎祸未已,劫火更照江天红。突踞吾里作窟穴,一网打尽哀鸣鸿。

犹幸寒门得天悯,一家星散同霜蓬。逾月乱定后先返,骨肉无恙家则空。

家空于我复何有,老父竟以忧伤终。是时尽室朝无饔,意外歘又遭闵凶。

生者无食死曷殓,屋材手撤黄肠充。葬之以礼乃若此,每一念及悲填胸。

人生百愆会可赎,独有此眼长无穷。

广心池中有小岛颇碍目境适旱涸募工去之殊更快然

明代王世贞

壶公对文漪,中为一小屿。石笋四五株,垂杨两三树。

有之固不恶,无之更成趣。极目增浩淼,轻舠辞抵牾。

譬彼太清表,纤云绝点污。游者或不然,请为明其故。

懒诗 其一

明代成鹫

雪顶鬣鬖一半灰,蒲团长日委尘埃。二时钟板催难起,千里书筒置不开。

屐齿经春生白醭,杖头过雨着青苔。有人问客家何处,荅道俱卢洲上来。

途中

清代周馨桂

渔湿清溪路,鸡鸣老树村。遥山青到眼,细草绿消魂。

野旷迷前渡,云低忆故园。人生何所似,鸿爪雪中痕。

九月六日归龙山同黄秉昭夜泊江上

明代陈邦彦

渺渺乡城一水悬,扁舟相约泛晴川。移家十载翻疑客,旅泊三更未解眠。

名以龙山传胜事,会当重九较居前。明朝共试登高屐,寄语黄花着意妍。